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的确定及其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的确定及其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这种不均衡性造成了该地带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既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带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通过对沿海地带及其欠发达地区的确定。探讨欠发达地区的形成原因,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带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我国是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大国之一,不但存在着东西和南北间的大尺度地区差异,而且存在着省际之间中尺度和省内小尺度的地区差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地带内部的地区差异也日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带内部’过大的地区发展差距,不但有悖于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的基本目标,而且不利于东部地区和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确定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并探究其成因,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带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东部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的确定

(一)东部沿海地带的确定

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涉及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台湾、香港、澳门14个省、市、特别行政区;按经济类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划人西部地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选取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6省市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涉及72个地级以上城市,陆域土地面积为66.86万Kmz,占全国陆域土地面积的6.96%。2003年该地带总人口为33506.7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5.93%。201)3年该地带CDP总量为59404.24亿元,是全国的50.6%;人均GDP为17729元,是全国的1.95倍。

(二)欠发达地区的确定

人均GDP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参考世界银行的通用分类标准,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分为高收入、上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4种类型,分类标准如下:

――低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低于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75%的地区;

――下中等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为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75%-100%的地区;

――上中等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为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100%~150%的地区;

――高收入类型是指人均GDP高于全国或区域平均水平150%以上的地区。

为确定沿海地带欠发达地区,本文选用研究区域6个省市的人均GDP和全国2003年人均GDP两个尺度分别进行分类,并把低收入类型确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全国人均GDP(9073元)水平作为标准,从表l中可知,只有山东菏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占该地带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1.39%。显然,这没有反映出该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实际情况。原因就在于这个标准是全国标准,它不能真实反映东部沿海地带内部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为了更真实地反映该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应采用沿海地带人均GDP标准。

以沿海地带人均GDP(17729元)水平作为标准,从表2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共有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占该地带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20.83%,即1/5多。这个结果基本符合该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实际情况。在这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山东省共有3个(枣庄、聊城、菏泽),江苏省共有2个(宿迁、淮安),福建省共有2个(宁德、莆田);浙江省共有1个(衢州),广东省共有7个(揭阳、云浮、汕头、梅州、清远、河源、汕尾)。

(三)东部沿海地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布特征

分布相对集中,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可分为南北两片,基本处于我国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3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隆起地带之间,并以山东省和广东省为主,这两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占到东部沿海地带全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66.67%。

从地貌单元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区和黄泛平原,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相对较差。大多处于省际交界地区。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位于省际交界处,远离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枣庄、菏泽、聊城就处于山东、江苏、河南3省交界处;梅州、河源就处于广东、福建、江西3省的交界处。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如枣庄。

二、成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对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或地区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相反,恶劣的自然条件,将非常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分布特征上可知,这15个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么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区和黄泛平原,要么多数位于省际交界处,有的甚至还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因此,它们的自然条件都比较差,并造成了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形成。

(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原因。自然条件虽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这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三产比例不甚合理,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15个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中,有8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地区平均水平13.17%,占地区总数的53.33%。这8个地区中有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8%,占地区总数的46.67%,占同类地区的87.5%。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虽成明显的“二三一”型,但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使得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进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方面,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反作用。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教育的投资就会相应提高,进而推动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以山东省为例,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为6069.35元,其中教育消费支出为500.30元。而同期枣庄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4420元,为省人均的72.82%;菏泽是4571元,是省人均的75.31%。如果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不变,则枣庄和菏泽城镇居民对教育投资的不足是非常明显的,由此而形成的经济落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城市化水平方面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愈高,其人均GDP也愈高,即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以山东为例,2003年枣庄的城市化水平为35.96%,聊城的城市化水平为36.75%,菏泽为29.07%,分别低于同期全国水平近4个、3个和11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化水平也是造成区域经济落后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