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向橄榄型社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向橄榄型社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改善民生“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新提法引发舆论热议,被视为中国未来30年加大力度向“民富”发展的标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民众的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中国虽然一直关注财富的增长,却也在发展中出现了财富分配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仍然有1.5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3亿人无法喝到干净的饮用水,2.3亿农民工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证据都表明,总财富并不一定代表一般家庭财富。尤其近年来,疯狂的楼价、物价,透支了年轻人的财富,更是透支了年轻人的未来。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活力的阶层,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阶层,他们是所有产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产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结构,稳定性远远高于“金字塔型”结构。

在当下,中国并未形成“橄榄型”结构,却逐渐滑向M型社会结构――人数较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挤入少数的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原本的中间阶层凹陷下去,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这种结构的形成,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收入的的不平等,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意味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这些年投资的倍数效应主要源自于政府花费型为主导的投资,而居民消费所起的作用相对不足。要转变到扩大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要转变到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力的居民消费上来。中产阶层缺乏正是中国长期以来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民众有消费意愿而无消费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表明中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结构过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国经济转型实现的过程。提高中产阶层比例在学界已经议论多年,在社会上也有广泛共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证实这已经成为国家政策。不过,提高中产阶级的比例,还需要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高速发展的中国,不缺乏创造财富的机遇。但是,2011年以来,面对创历史新高的物价水平和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中国百姓对个人财富的“缩水”有了空前的感受。通胀是一种强制性的收入再分配,受害者往往是中低收入者。一份调查显示,59.8%的人认为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者,他们不仅要透支几十年的收入,还要透支再教育、投资创业的机会以及上升的路径。中国政府认识到,应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落实到“减税”降“物价”上来,保证民众财富增长。在收入二次分配上、财政政策上给予考虑,使他们的家庭财力更充实,更有安全感。应采取措施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使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为此“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3500元,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广大中等与低收入者个税获得减免,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可喜一步。

(选自《侨报》,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