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残陶再利用现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残陶再利用现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考古学家Frison在对怀俄明州Piny Creek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一些残破和废弃的工具被进行了再加工,改制成其他类型的工具使用,这一考古学现象被称为“Frison效应”。而在对陶器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陶器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陶器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陶器的制作从选料、和泥、成型、修饰,再到入窑烧制,有的在出窑后还要进行打磨,经过了多道程序,其中凝聚了人类辛勤的汗水。对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普通百姓来说,陶器也是珍贵的财产。因此,古人对陶器非常珍惜。在考古研究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些陶器在残损之后,古人往往将其全部或者一部分继续加以利用,我们将这种古人对残损陶器的重复使用称作残陶再利用。残陶再利用现象可以通过观察残陶上的加工和使用痕迹,以及推测残陶的用途来认识。

我们在对出土陶片进行整理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残陶再利用现象,这种现象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将残陶片进行利用,我们称之为直接利用形式;另外一种是对陶器残片进行二次加工后,改变原有性状,制作成一件新陶器,我们称之为加工利用形式;第三种是对残陶器进行局部修补,基本保留原有形状和功能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修补利用形式。下面我们将残陶再利用现象及其表现形式略做分析与说明。

直接利用形式是将残损陶器、碎陶片不经过二次加工而直接利用的情况。由于古人在生活中大量使用陶器,而且陶器又极易破碎,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废陶片,对于这些废陶片古人也往往加以利用。直接利用的陶片一般不经过选择或者只经过简单的挑选,用法多样,用途广泛。比如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建筑遗存中,其中有一些柱洞内回填有碎陶片。半坡遗址柱洞加工方法一般是:挖一个比柱径大一倍的洞,在洞底敷垫一层粘土,加垫陶片或一陶器完整的底部作为柱础,然后夯实。这种在柱洞内加垫碎陶片的处理有利于柱角的防潮和加固,类似的技术在其他遗址中也屡见不鲜。而在殷墟、盘龙遗址还发现有用碎陶片铺路、砌散水的情况。在殷墟小屯西地的四个区内都有路面的发现,这些路面高出地表,均由碎石子和碎陶片铺成,表面凹凸不平,但质地极其坚实,似久经践踏所致。在盘龙城F1的夯土台基四周残存有曲率半径较大的大型陶器碎片,这些陶片的层次虽略有高下,但共存于一个坡面上,而且四周显示出一定宽度的边界,这表明,它原来是台基周围的散水,并且这种散水是由陶片砌成。

加工利用形式是将碎陶片进行打磨,制作成一件新陶器,制成后的陶器同原陶器相比功能差异较大。加工一般选择碎陶片或者破旧陶器的某个部分,制成像圆陶片、陶网坠、陶纺轮、陶饼、陶刀、陶凿等小件陶器,加工后的陶器外观改变较大,其原始器型也不容易判断。如图一,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陶纺轮及圆陶片,左上为陶纺轮,泥质黑陶,其余为圆陶片,陶质为夹砂陶,陶色有灰陶、褐陶,两者都是由碎陶片将四周打磨圆润而成,其上原有的纹饰尚存。图二,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陶凿,陶质为砂灰陶,由一鼎足将足尖打磨较为锋利而成,刃部为单面加工,上部未经任何加工,断茬犹存。

修补利用形式是将破损陶器进行局部修补,使其原有功能部分恢复或者具有同原有功能相似的功能。修补一般选择稍微破损的陶器,比如柄、足折断,或者中间裂缝等,这些破损影响了陶器的使用,但经过修补以后,尚可以继续利用。修补后,其原貌基本被保留,并且可以辨认出原始器型。如图三,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陶甑,泥质黑陶,其上腹部有数个两面对钻的圆形穿孔,穿孔分布在几道裂痕的两侧,且两两成对,部分穿孔之间的断而有磨平现象,说明其在废弃之前已经有过破损,后又经过修补,穿孔应该是为穿系绳索之用。由于陶甑是为蒸食物而用,裂开以后用绳索将其捆扎好,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图四,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三足盘,泥质黑陶,盘身目前仅存一半,但仍然可以观察出其一足从根部断裂残缺,于是将另外一足也打断并打磨平滑,虽然我们没有看到第三只足,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它也经过同样的加工,这样一来就使盘身保持了平衡,从而继续可以使用。图五,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陶豆,泥质黑陶,豆身完整,豆柄从根部断裂并遗失,断裂面有打磨痕迹,是将断面打磨平滑后继续使用。陶豆由于有高高的把柄和圈足,是作为一种盛器来使用,如果陶豆的把柄掉了,就变成了圈足,应该是作为陶碗来使用了。

残陶再利用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由于陶器的加工制作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其一旦烧制成型,便很难再进行二次加工,故加工利用所选择加工的对象大多为残陶片或残陶器的某个部分,加工的方式一般为打磨、钻孔等,二次加工而成的器物也都是小件陶器。而由于修补利用形式要受陶器破损程度的制约,如果残损严重便不能修复,所以局限性较大。而且由于陶器制作比较简单,所以修补利用大多选择制作比较精细的陶器。加工利用形式和修补利用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经过二次加工后的陶器的用途跟原陶器相比有无明显变化。经过加工或修补的陶器有时能观察到二次利用的痕迹,而在没有直接的使用痕迹的时候,需要我们根据修补或加工的具体情形来推测其具体用途。而直接利用形式比较广泛,有时是使用大量碎陶片作为建筑材料,有时是在生活中随机使一些碎陶片用为它途,用后即弃。

在古代社会,生产条件极其艰苦,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获得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都极为不易,于是人们总是想把美好的东西加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因而产生了朴素的节俭意识,考古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的Frison效应和残陶再利用现象即是这种朴素节俭意识的体现。残陶再利用使古代人类能够用较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所需的陶质工具和生活用具,提高了陶器生产效率,残陶再利用现象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可靠线索。因此在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阶段,我们应该更加仔细地观察和分析陶器再利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