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数学生活化教学则需要从生活中引入知识,基于生活构建教学设计,拓展延伸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一、引入知识——源于生活
新课改以来,“创设情境”这个词便频繁地出现于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教师们完成了很多以前感到无法入手的教学难题。然而,随着“情境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往往容易走入情境虚华的创设怪圈,创设出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必须符合实际生活。只有将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才能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马上就要过年了,奶奶决定剪一些窗花贴到窗户上,可是半天也选不定要剪的图案,这可如何是好,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奶奶选一下?(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窗花图案)
生1:选这个蝴蝶的好看。
生2:这个老虎太可爱了。
……
最后通过举手,大家一致选出了蝴蝶、老虎、福娃三个图案。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选出的图案有什么共同点。
眼尖的同学马上举手答到:老师,它们是一半一半的。其他同学也马上应和。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呢?
提前预习过的同学一口便答出了:对称图形。
如此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新知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建模——基于生活
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知识的抽象是建立在具体的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具体的生活原型建立出数学模型,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例如,在教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时,学生普遍不能理解何为工作效率。因此,教师可将教学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在体育课上,你们通常会干什么呢?
生:跳绳、跑步、仰卧起坐、投篮……
师:那你们一分钟能投进多少个篮球、跳多少个绳,做多少个仰卧起坐呢?
生:……
师:嗯,非常好。对于这样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我们就叫它工作效率。
生(恍然大悟):哦。
师:那同学们再找找生活中相同的案例。
……
通过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同学们不仅有效地理解了工作效率的含义,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记忆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三、拓展延伸——应用生活
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活化的习题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知识后,教师将习题设计如下:
(1)教师手上有10颗糖,分别奖给刚才答对问题的5个同学,他们每人能分到几颗糖?
学生们根据刚学到的除法知识,再进行简单的运算之后得到:每人分得的糖=教师的糖÷学生的人数,由10÷5=2得出每人分得两颗糖。
(2)要求学生课后找找生活中需要用到除法的例子。(出示对称图形图片)
习题设计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将知识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通过实际生活教授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拓展,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让学生在课后统计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用电等。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