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导致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致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ABO血型系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类血型系统。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错误的血型鉴定则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对多年来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容易导致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归纳,现报告如下:

1.人为因素造成的血型鉴定错误

1.1 临床护士的错误

标本采集的准确性是极其重要的。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因此现临床多采用双签名的方法,来提高护士的责任心。

1.2 临床医生的错误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单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自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针对这个问题,现临床为了提高输血安全,都要求在输血前,必需进行血型复查,方可输血。

1.3 病人的错误

因门诊就诊卡未进行实名认证,有些病人贪图小便宜,为了可以报销,多人共用一张卡,开出的检验单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导致血型报告结果混乱。曾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产妇在门诊和她丈夫一起共用一张就诊卡,做血型鉴定.产妇为B型,其丈夫为A型。该产妇入院生产时,出现要输血浆的情况,因两张血型报告单的名字都是产妇的,产妇分不清哪张血型报告单是自己的,就随便交了一张给医生,凑巧交的是其丈夫A型的血型报告单,因目前临床输血浆未要求复查血型,导致输入了错误的血浆。故笔者建议无论病人输注红细胞,或是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血,都必需进行血型复查,以确保输血安全。

1.4 运送人员的错误

血标本未及时送检,时间搁置太久,温度太高,导致溶血,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运送的过程中,打翻血标本,或使血液溢出,出现交叉污染;运送途中使血标本标签脱落,重帖上时贴错标签,造成血型结果错误。

1.5 血站的错误

由于血站发送的血液袋上的血型与血袋内的血液不符,而造成献血者的血型错误。

1.6 输血科人员的错误

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责任性方面的错误,表现在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注意力不集中等:另一方面则是操作技术方面的错误。归纳如下:①标本混尧,张冠李戴;②把ABO标准血清的“抗A血清”误认为A型血清,而“抗B血清”误认为B型血清;③红细胞浓度太浓或太淡,比例不恰当;④离心速度或时间不标准;⑤溶血;⑥未加试剂或标准血清效价太低,亲合力不强,造成血型不准确;⑦未按试剂供应商的要求进行操作;⑧未做正反定型,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未使用显微镜镜检,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细小、微弱的凝集未看到;⑨记录时分心,导致填写血型结果时产生笔误;⑩试剂或容器被污染。

2 非人为因素造成血型判断错误:

2.1有人报道有些药物会引起凝集,如磺胺类药物氨苯磺胺,还有青霉素等。

2.2 A或B亚型,由于亚型红细胞的抗原性较弱,有时会出现混合外观,甚至与较低效价的抗血清不出现凝集反应。

2.3婴幼儿期红细胞血型抗原及血清抗体尚未发育完全,易导致正反不符;老年体弱者抗原较弱,需加强注意。

2.4输入异型血或与受检者血型不同的异体骨髓、器官移植患者,在血型鉴定时可能出现混合外观。笔者曾遇到一例不同血型的骨髓移植,病人原为A型血型,供者为O型血型,骨髓移植一段时间后进行血型鉴定,发现患者正反定型不合,正向为抗A、抗B均不凝集,说明A球抗原性已减弱,甚至消失,反向依然保留A球不凝集,B球凝集,因此给血型鉴定造成了困难。

2.5 有些疾病导致血型鉴定错误

⑴某些受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病人,如大肠杆菌086败血症,其代谢产物使红细胞出现类B现象,与抗B血清出现假凝集;⑵严重细菌感染可激活正常存在于红细胞上的T抗原,与各型血清中正常存在的抗T反应,出现全凝集现象;⑶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时,红细胞上的抗原可能减弱或消失;⑷肺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血清中存在病理性冷凝集素,能够凝集自己的红细胞,严重干扰血型鉴定;⑸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或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⑹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何杰金氏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等病人,由于血浆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缗钱状凝集或假凝集,使用血浆扩容剂如右旋糖苷等,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3 讨论

综上所述可见,医院输血是由医疗、护理和输血科共同完成的医疗行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输血科在整个输血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操作,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程长春.输血杂志,1673-5552(2009)08-0073-01

2 张萍.等.输血杂志,1672-9455(2009)01-0075-02

3 余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M],2000:141-142

4 .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