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Ⅴ-Ⅺ对序列理念的坚持与改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德国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Ⅴ-Ⅺ》创作于20世纪50-60年代,文章围绕作品的创作形成、偶然手法表现以及序列理念的坚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了作曲家如何对序列创作进行试验与改造,也反映出当时的序列创作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阻力,施托克豪森通过对钢琴曲的实践,努力地为序列音乐探寻新的创作变化。
关键词:施托克豪森;凯奇;钢琴曲Ⅴ-Ⅺ;序列理念;局部偶然;整体偶然
中图分类号:J60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12
作者简介:冯欣欣(1981~),女,文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2-03-27
作为20世纪新音乐最重要的作曲体系之一“序列音乐”,它在经历了50年代的高峰,从6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这一创作方法被称为走进了“死胡同”,不少曾经热衷于它的作曲家们选择放弃,还对序列思维加以抨击,许多作曲家和音乐学者认为,序列音乐创作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在这个历史否定的环境下,德国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以下简称施氏)则表现出对序列创作的坚持不渝。本文以施氏于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创作的《钢琴曲Ⅴ-Ⅺ》①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探究作曲家如何对序列创作进行试验与改造。
一、钢琴曲Ⅴ-Ⅺ的创作形成
在经过一年半对电子音乐专注地创作之后,我马上投入到钢琴曲的创作领域,第二组钢琴曲(钢琴曲Ⅴ-Ⅹ)诞生了。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从以“计算”作为构建作品的主要方法的创作理念中退出来。这个想法逐渐变得清晰、真实。 而相对于电子音乐创作,这个新的音乐理念只能在器乐创作中得以实现。这是对音乐的一种新的体验,即通过精湛的演绎表现出美妙的、无尽的、“不合常规”的细微变化。有时候这比精密的计算更有助于实现创作的目标。这也使我们提出一些在乐器演奏方面全新的问题……
钢琴曲Ⅺ1957年首演于纽约,由大卫?图多演奏了两个版本……在这首钢琴曲中运用了一些电子音响设备,所以使钢琴的音色不同于以前。演奏者在演奏这首钢琴曲的时候,至少要表演两个版本,这些版本在音色与风格上非常相似,但是却是开放式的结构……[1]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从以上施氏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钢琴曲Ⅴ-Ⅺ》被分成两个组,一组由钢琴曲Ⅴ-Ⅹ构成,另一组是钢琴曲Ⅺ。其次还反映出这七首钢琴曲在创作上的三个特点:1受到电子音乐影响;2探索新的钢琴音色及演奏技术;3受到偶然音乐的影响。
1954年初至1955年3月,施氏开始致力于第二组钢琴曲《钢琴曲Ⅴ-Ⅹ》的创作。这一举动令他的朋友们感到非常吃惊,因为那个时期正是电子音乐创作的潮流,在大多数作曲家都在创作电子音乐的同时,施托克豪森却暗中创作钢琴曲,其实在1953年底,他已经为第二组钢琴曲创作了草图,准备开始在器乐创作领域探索新的方法和音响②。与此同时,他渐渐地与好友格韦尔兹(Goeyvaerts)③疏远了,因为两人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格韦尔兹认为电子音乐的正弦音才是最好的能进行实验的音质材料,而施氏却认为钢琴的音色质量要比正弦音的音质高,用机器制造的声音没有人为的声音有意义。所以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一边在电子音乐工作室研究电子音乐创作,一边对《钢琴曲Ⅴ-Ⅷ》进行不断的修改。1955年6月,由比利时钢琴家马塞利?摩尔彻尼(Marcelle Mercenier)演奏,在德国达姆施达特暑期大师班④首演了《钢琴曲Ⅴ-Ⅷ》。⑤
这位钢琴家在首演的前期非常紧张,她告诉作曲家自己只准备好了《钢琴曲Ⅵ》的第一页,可见这些作品给她带来巨大的技术上的障碍。她强烈要求施氏在演奏时帮忙翻谱。施托克豪森回忆了当时首演的境况:
首演时,我坐在她(摩尔彻尼)的旁边帮忙翻谱,没过几分钟,音乐厅里就骚动起来。听众的笑声和说话声越来越大,还移动着凳子。突然,布列兹叫起来,用法语指责坐在他前面的几个女听众总是在笑。接下来一段时间非常安静,然后嘈杂声越来越响。这使钢琴家变得紧张起来,特别是在钢琴曲Ⅵ的休止段落,笑声与凳子发出的声音一个接着一个。然后人们开始鼓掌吹口哨。我非常生气,将乐谱猛地摔在地上(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钢琴家当时惊恐的表情),然后冲出音乐厅……[2]
由此可见,这次首演是非常不成功的,这不仅是因为演奏者没有充分准备好作品的演奏,还因为这些作品对观众缺乏吸引力。在首演之后,施氏突然中断了对第二组钢琴曲的创作,转向到木管五重奏作品《速度》(Zeitmasse,1955-1956)、为三个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群》(Gruppen,1955-1957)、第三组钢琴曲《钢琴曲Ⅺ》(1956)和电子音乐作品《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1955-1956)的创作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钢琴曲Ⅺ》以一种新的结构形态“开放曲式”展现于世人,首演者是大卫?图多(David Tudor)⑥,在1957年4月22日首演于美国纽约。直到1961年的1月,施氏才完成了他的第二组钢琴曲(编号Nr.4)。《钢琴曲Ⅸ》在1962年首演于科隆西德广播电台(WDR), 演奏者是阿罗伊兹?康塔斯基(Aloys Kontarsky),《钢琴曲Ⅹ》的首演是在1962年的第三届意大利巴勒莫国际新音乐周(3. Settimana Internazionale Nuova Musica in Palermo), 演奏者是美国钢琴家费尔德利克?切文斯基(Ferderic Rzewski )。⑦
虽然《钢琴曲Ⅴ-Ⅹ》的创作在前,但是因为这期间穿插许多其他作品的创作,因此第二组钢琴曲历经7年才终于完成。造成这样一种循环式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通过研究将其总结为两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