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画图表征,促进“倍”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画图表征,促进“倍”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新、旧教材比较与分析

(一)体现了“情境+问题串”的编写体例特点,为教与学导航

新教材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倍的意义),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这正体现了新版教材“情境+问题串”的编写体例特点,这样的编写有利实现启学引思、导学引教。

(二)新增了“学生作品”,更重视合理利用画图表征促进学生对“倍”意义的理解

1.新增了学生作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一是强调通过图形直观,经历把“3只猴子圈在一起看成1份,6只小鸭子就有这样的2份,鸭子数就是猴子数的2倍(6是3的2倍)”的认识过程,即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倍”的形成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画图策略。二是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让教师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与认知困难,及时采取跟进的教学策略。

2.增加了画图表征的分量,强调其重要性。

新版教材增加了画图表征的分量,这样在实物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桥梁,让学生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并且有利于学生有效表达自己构建的概念表象,与教师、同伴交流,促进概念的初步形成。

(三)沟通“倍”与除法意义的联系,强调旧知对新知学习的正迁移

新教材增加了一幅“对话图”,即笑笑与智慧老人的对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凸显了编者强调要沟通“倍”与除法意义的联系,重视学习的正迁移,将新知纳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中。

二、教学建议

只有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倍”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怎样才算理解了“倍”?例如,当学生看到“6是3的几倍”或“2的3倍是多少”这样具有乘法结构的描述时就能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结构表象图;或者当学生能用画一画、说一说等举例说明“什么是2倍”时,我们就认为学生理解了“倍”。

基于第一部分的教材分析,笔者认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乘、除法意义”的认识以及有关“一份”和“几份”的经验,将它们作为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支撑点,通过认知的同化(都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把“倍”的认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借助画图表征的功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凸显概念的结构关系。并且不断进行对比与抽象,完成将“倍”从“形”到“数”的转化,逐步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一)找准教学生长点,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也具有“份”的生活经验。因此将“倍”的认识建立在“份”和除法的意义之上,有利于帮助学生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较顺利地把“倍”的认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中,教师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数出各种小动物的数量,让他们比一比小猴子和小鸭子的数量。通常,学生能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提出“比多比少”与“求和”这样的“加法结构”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能用“倍”来比较两种小动物的只数(即使极少数学生说出“倍”,也并不知道其含义)。此时,教师可告知学生,除了对小猴子和小鸭子进行比多比少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首先,教师要充分结合直观图,进行圈一圈、画一画,指出:把小猴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子的只数就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也就是6是3的2倍。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倍”和除法意义联系起来,把小鸭子的只数每3只看成1份,6里面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提醒学生这里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因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间的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二)利用“形”的直观,初步建立“倍”的表象

在学习“倍”时,常有学生认为“6比3多2倍”,可见,学生对“倍”的认识受到“比多比少”学习的负迁移,也说明学生未掌握“倍”的概念的本质属性。认知心理学认为,概念形成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即从完整表象上升为抽象概念,实现抽象概念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再现。在这两次必备转换过程中形成完整表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由于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让学生通过画图表征来表达出自己构建的概念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比较完小猴子与小鸭子的只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着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把谁看成1份,谁是谁的几倍?而后,让学生也用画图表征的方法,来比较图中其他动物只数间的关系,要求画出的图要能清楚地看出谁是谁的几倍。在交流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只数的动物间的倍数关系可能是相同的(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松鼠的只数是孔雀的2倍),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的2倍;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而同样的小鸟只数与不同动物只数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是不同的。最后,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这些倍数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在比较两种动物的只数时,把一种动物的只数看作1份,再看另一种动物的只数里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倍。

这样,学生接触大量实物间的倍数关系素材,通过画图表征(圈一圈)凸显了“倍”的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逐步理解倍的意义

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呢?这就需要在不断对比与抽象中,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化中抓住“不变”,而这“不变”就是它们的量性特征,就是“倍”的本质。

1. 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

(1)出示蛋糕图(如图1所示),美羊羊做了3个草莓蛋糕和12个爱心蛋糕。请问:爱心蛋糕的个数是草莓蛋糕的几倍?

在学生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想的后,课件又逐份增加爱心蛋糕,追问:现在爱心蛋糕的个数是草莓蛋糕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客人们吃了一些爱心蛋糕,现在,爱心蛋糕的个数是草莓蛋糕的几倍?课件逐份减少爱心蛋糕,最后屏幕上剩下草莓蛋糕、爱心蛋糕各3个,讨论中明确:把草莓蛋糕看作1份,爱心蛋糕也有这样的1份,我们就说爱心蛋糕是草莓蛋糕的1倍,也可以说草莓蛋糕是爱心蛋糕的1倍,此时,两种蛋糕的个数是一样的。

讨论:草莓蛋糕一直都是3个,为什么爱心蛋糕的个数是草莓蛋糕的几倍却一直在变化呢?

师:如果爱心蛋糕有这样的7份呢?10份、100份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草莓蛋糕看成1份,爱心蛋糕有这样的几份就是草莓蛋糕的几倍。

2. 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

懒羊羊也学着制作蛋糕,它做了12个爱心蛋糕,还做了一些草莓蛋糕,请问:爱心蛋糕是草莓蛋糕的几倍?(讨论后归纳:倍是两个量在比较,不知道草莓蛋糕的个数,就无法比较)

师:看来1份草莓蛋糕有几个太关键了,大家猜猜,草莓蛋糕可能有几个?这时,爱心蛋糕是草莓蛋糕的几倍?

讨论:爱心蛋糕一直是12个,为什么两种蛋糕之间的倍数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讨论后明确:爱心蛋糕和草莓蛋糕在比较,这里要看草莓蛋糕有几个,它是我们比的标准,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3. 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

师:请你在本子上画一画,第一行画圆形,想画几个就画几个,在第二行画三角形,让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讨论1: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个数必须是圆形的2倍,可是为什么大家画出的三角形的个数却各不相同呢?

生:因为第一行画出的圆形的个数都不相同,它的2倍也就不相同了。

师:那么请你们再想一想,尽管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不尽相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

生:三角形的个数都是圆形的2倍。

讨论2:为什么三角形、圆形的个数各不相同,可是三角形的个数却都是圆形的2倍呢?

生:因为把圆形的个数看成1份,三角形的个数里始终有这样的2份,所以就是圆形的2倍。

师:是啊,只要三角形的个数里有2份圆形的个数那么多,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

这样,通过以上一系列“变与不变”的对比活动,学生在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中进一步明确:以一方为标准,另一方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建构了倍的直观模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