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数学得以更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数学得以更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现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而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摆物品动作慢,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造成课容量明显减小。那么,如何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做”的数学学习环境?如何把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喜欢游戏,能否在课堂引导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知识?通过视频“逛超市”这个平常事的引入,教师把“做”的实践活动制作成单机拖动的小游戏,进而围绕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会按相同标准、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案例过程

片断一:

(视频)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超市,超市中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请你仔细观察都有哪些商品。(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注视着屏幕并不时地随着录像说出商品名称)

师:铅笔在哪儿?

生1:刚才过去的那个货架里。(学生边指屏幕边说)

生2:在办公用品里。

师:哪有办公用品?(老师故作疑惑地问)

生:刚才有一个大牌子上写着办公用品,下面就是铅笔。(这时学生们很兴奋地七嘴八舌抢着说)

师:看来我们到超市买东西还有个小窍门,先看什么?

生(齐):大牌子。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好的方法。将物品按种类不同,一类一类分开摆放,这样把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叫分类,我们找起来比较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

师:小明和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放在哪里?怎么摆放呢?

师生共同完成。

片断二(在机房的课件演示教学):

第一次教学:

师:前面大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分类后的物品显得格外整齐,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如,整理房间。

(1)看到这样的房间,你感觉如何?(生:乱)如果是你的房间,你想怎样整理?

(2)教师巡视,选定―名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表情木然地看着同学整理好的房间,为什么学生对这个操作活动没有前面操作活动的热情呢?我原本设计这个环节,是想使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产生分歧,自然展开讨论。当我再次审视这个环节时豁然开朗,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运用不当也会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也无法体现。第一次教学我只重视容量、色彩,忽略了人的情感。

第二次教学:

师:小明想请大家到他家,瞧!这是书房、卧房、厨房,你想进入哪个房间?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操作,整理好后和小组里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操作。

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开始讨论起来,边说边比划。

三、分析反思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辅助教学的,它不能喧宾夺主,但有时又有其不可替代性,只有合理、恰当的使用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1.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拉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超市场景片段,运用实景录像再现超市商品分类场景,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借助多媒体播放有了声、光、电的效应,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这是多媒体所特有的,冲击着学生多种感官。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做”中学。

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通过学生整理书房、卧房、厨房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分类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通过小博士介绍垃圾、图书、药品、信件的分类增加活动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现实意义。

3.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玩”中学。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利用形象、生动、活泼的flas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接受信息,积极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不同的方法,推动学习进程。实现教学内容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体现多元化评价和及时反馈,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增强自信和创新意识。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换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正可以架设这样一座桥梁。

【案例点评】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分类则是一种体现分析综合能力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外观美丽且适合小学生自由行走的“桥梁”。王颖老师的案例告诉我们数学知识因信息技术的成功引入而变得“美丽”,数学知识的传递是生活的体验,是游戏的过程,学习变得简单而快乐。信息技术可以让生活成为一种学习的情境,让每个孩子共享;信息技术,让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让孩子积极参与,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学习的幸福感。

(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苗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