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教会学生质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教会学生质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

多年的探索,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质疑可以分三种方式:

一、教师直接发问

这是最传统的提问方式,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向学生个体提问,叫其起身回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感到压力,从而能积极作答。用这种方法提问时,问题应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使学生能听之即明白自己该回答什么。切忌玩文字游戏、字句冗长,否则学生一紧张就会一头雾水,连问题都有可能听不懂。另外,教师叫学生起来答问,应该要走到其身旁,微笑注视予以鼓励,不可面目生硬,远远观望,不然学生答问的积极性肯定不高,下次也不会再主动举手回答。

二是向学生集体发问。这种情况因为问题非常简单,要学生集体作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得答案,而是为了调动气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另外当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估计学生个人回答有一定难度时,也可集体发问,甚至可允许其适当讨论予以作答。

二、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释问

一味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都是在这种单一的“问题环境中”走过来的,难免会觉得厌烦、无聊。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上述的老方法下,学生明显是被动思考、答问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新课程标准不符。那么在新课标下,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的习惯,即培养其“探究能力”。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仅仅自己设问,而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2.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3.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4.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

三、学生间互相提问

与上述两种提问方式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莫过于学生间互相提问、答问了,这实际上类似于学生间的辩论。笔者在实施时基本按照如下方法进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用投影方式将其可以设问辩论的主题、范围及其相关要求列出来,以免其提问时过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甚至故意捣乱;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般每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规定每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对手(一般抽签决定),互相设问,答问,每个小组最多只能提出四个问题,答问时允许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两分种;最后由教师根据每小组的提问、答问情况给出具体的得分,让科代表予以记录。为了控制时间,一般每堂课都只安排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下节课需要用这种方法时再换两个不同的小组,同时为了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一般只在授课内容多、又有不少争议性问题的情况下才用上述方式。

作者单位:山西襄汾县邓庄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