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胡正荣 对生活心存敬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正荣 对生活心存敬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胡正荣很忙,忙到预约采访横跨两年一一从鼠年的冬天约到牛年的春天。终于,在一个咖啡厅找到他。时,他正在与两位新加坡客人谈事情,来自狮城的两位客人想从他那里取到如何做好传媒的真经一一常常扮演这样的角色,在这前一天,新闻集团的全球副总裁高群耀也就类似的问题与他有过交流。

在一些传媒大亨的眼中,胡正荣是业内专家,事实上他也是。年纪轻轻,刚入不惑,他就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校长,同时,他也是传播学界著名学者,他的数部学术专著已经走入教材行列,成为中国传媒后力军的研习教材。

仕途一路顺利,学术大道一片光明,胡正荣比同龄人似乎要走的快。“是吗?”胡正荣笑,不以为然:“我并不觉得自己走得有多快,我只是一直在自己的行业内坚守而已。”

2000年,34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播学博士导师,2006年,40岁,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很久以前就有“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跨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加身,2001年便享受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胡正荣一帆风顺到让很多同龄人心生嫉妒。但,仔细看着他一路的辛勤耕耘,心中便会升出敬意。这并非是只有幸运相伴的无数成功案例之一,在胡正荣一路坦途的履历中,更像是蕴含着一个励志故事。他耕耘的背影下撒满了缀着阳光的汗珠,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自己一寸寸坚实的人生。这样的人,有了先天的聪慧,有了后天的脚踏实地,有了将最好的时光用在了最好事业的选择,便也有了他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成功。

人生是能量守恒的过程

从西北那片土地考入北京学府,在很多人眼中完成了龙门一跃的最初一步。初人大学的懵懂,胡正荣也未能幸免,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学,但是对采访,有着本能的抵触,他原本或许是一个寡言的男孩,在一次实践课程考试时,他差点不及格。考试的内容是一次采访,采访对象及内容均不限,原本是一个很简单两人对谈,他演绎为更简单的单口相声,只因为他不知道要采访对方什么。自问自答的录音让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鉴于他的考试成绩优良勉强给了及格。

如今的胡正荣,常常在数千人前侃侃而谈,不拿任何讲稿。说起曾经的年少青涩,有一种释然的豁达,这是已经突破了自我局限的人才有的潇洒。“要感谢留校当老师的经历,”胡正荣笑:“第一次上讲台讲课,很紧张,我就把课程准备的满满的,生怕讲课的时候有了空白时间。”由于准备充分,他流利地讲了满满45分钟,给了学生一个充满营养的一课。

这也像极了他此后的人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早早地将准备工作做充分。“这么多年不论做什么,我始终坚信一个原则,就是时刻准备着,把自己的业务能力修炼好。如果你有赢得机会的能力和水平,那机会肯定就是你的。”胡正荣曾经说过,也正由于此,他一次又一次赢取到机会,没有与机会擦肩而过的遗憾。一次次的充分准备,积蓄了一次次的加速度,也就有了一次次比别人走得更远的力量。

“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我始终认为,能量是守恒的。”胡正荣如是说。是的,无数个人无数次的经历都证明着这一点。但也有无数人期望有馅饼从捷径处溜出。胡正荣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过捷径二字,有的只是埋头赶路。

1994年,学校获得了两个名额去德国进修,当时能去德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很多人看着机会在眼前飘过,憾然摇头。胡正荣自己的德语基础考取了其中一个名额。在此之前,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报考了夜校的德语学习班,成绩是在班里名列前茅。后来工作忙了,但德语并没有拉下,当时学习的动因是对德国艺术和哲学感兴趣,从没有想过几年后会有一个去德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如今,赴德的机会来了,他轻轻地拿下。

这一个例子可以涵盖他此后的人生岁月。很多次这样的机会就在他默默付出后一个个接踵而至。不相信捷径的人只信奉默默耕耘,却不期然,脚下的路汇成了一条直线。那比捷径还快的直线,是真诚的付出。

传播学领域的创新者

如今,胡正荣身兼数职,是学术带头人,也是学校行政方面的中坚者,两方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如何平衡学术与行政的矛盾?“是有矛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这两方面的责任都很重大,都需要投入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想,两者是不是也有促进作用呢?我想应该有。”胡正荣轻松化解了很多人看似头痛的问题。

仕途一片光明,学术知识的体系构建也在日积月累间日益完善,会有必须到取舍的时候吗?应该有,但是这些不是他此刻所想的问题。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很大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的日程安排,讲课、出国的行程已经安排到几个月以后,他是那样严谨地面对时间,面对一日日翻过的岁月。

关于若干年以后,他有过设想吗?或许,在某个夏日的午后,他闭上双眼,眼前会浮现出他所向往的生活。但是,眼下,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吧。刚留校时,他有没有想过20年后现在的人生风景?或许也想过,或许梦没有那么真切,但是现在,一个个都实现了。走好眼前的路,做好手中的事,不敷衍一天,这便是胡正荣。认真的,踏实的,不激进的,不偏激的胡正荣。

一如他的学术之路。

上大学时,胡正荣的专业是新闻学。那时,传播学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他从一个讲述外国广播电视史的老师那里偶然听到了国外有一门传播学学科。他有了兴趣,就跑到图书馆去借阅相关的资料,关于传播学,当时国内还属于空白,图书馆的相关书目只有原著版本,他借了一本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梅尔文・德福勒著的《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当时的环境看这本书有一定的难度,语言关努力努力可以克服,但是传播学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学科基础知识,他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在大部头的英文书里,读了个酣畅淋漓。从这本书中,他知道了新闻还可以从传播角度从传播对象人手。胡正荣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他提笔给作者写了一封信,就书中的某些内容与之探讨,想象一下,一个大三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向一个远在美国的学者讨论问题,这样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不久之后,胡正荣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梅尔文・德福勒的亲笔回信,还附送了一本有关中国媒介的书。

这封信帮助胡正荣奠定了此后的学术研究领域。那就是涉足当时在国内还尚属空白的传播学。从梅尔文・德福勒身上,胡正荣意识到想要研究传播学,必须有社会学的基础,于是,他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研习社会学上。这也给他此后的传播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胡正荣是国内传播

学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已经出版了数部研究传播学理论的书籍。在研究学术上,他坚持博学兼收的原则。“我希望放在主体上相互关联的两三个领域,比如像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定离不开现实的问题和社会实践性的东西。”胡正荣说,他不提倡学者只关注一个领域,他相信任何学科之间都有互相关联性,尽管他在传播学研究中,一再强调关注的是现实问题,但是对于理论的研究与提炼一刻也未曾放弃。“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胡正荣很谦虚,“我只是在做研究,一个真正伟大的学者,只有通过积累,大概到六十岁,可能才有一生心血凝结而成的成果。”他心中一定有了一个朦胧的轮廓,现在是努力为其添泥加瓦,让它有更稳固的时候。

胡正荣常常这样,默默地努力,耕耘,不期然拿出一串炫目的成绩,当旁观者还在羡艳他时,他已经大踏步又向前迈进了。他一路耕耘,在坚守中,不期然已成为一株大树,枝繁叶茂。

享受工作尊重生活

年轻时的胡正荣,也有过蛰伏期,在筒子楼的宿合里,他一住就是11年,当别人呼朋唤友潇洒青春的时候,他埋首苦读,他是能坐得住的人,一份淡定,也磨砺出当下的从容。

现在,他喜欢这样的生活,去欧洲小城休憩,去加拿大看雪景。他并不认为工作是生活的全部,反而,会觉得工作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一种方式。

他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与朋友一起看一场歌剧,或者听一听国外顶尖乐团的演奏,在他看来,都是闲暇时不错的放松。独自在家时,他也会啜饮一杯红酒,倚靠在阳台边,透过流转的红色液体,慢慢品味时光流逝的感觉。

他欣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他非常细致地讲述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他的这位法国朋友,上世纪70年代买了一个17世纪的破败的古堡,在繁忙的工作后,自己一家三代人亲自动手,将古堡按照古代的建制重新复原了起来,上班时西装笔挺,下班后就是泥瓦匠。他们一家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自由旋转,享受工作,更加享受生活中的这种成就感和美好。

说起这些,他满眼含笑,你会感觉到,他的内心有一处柔软,永远留给生活,他认真地过每一天,不敷衍任何一件事,他用这种方式,保持着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常常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