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学的“教”与“学”能否最恰当的接轨,影响着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学习,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我认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教学生会学”。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优化;

一.“教”与“学”的思考

“现在的社会,没有知识能干什么?”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常听到的一句话。家长教育子女,教师教导学生,其用意都是一致的、积极的,即希望他们学有所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师生负担重,学生厌学,学习情绪低落。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专利法的核心是“教”,框架的中心是教师,整个教学设计常被一种“我该怎样”、“我喜欢什么”等类似的意念制约着。教师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把学生当作“容器”或“鸭子”,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的既苦又累,很被动,语文教育的“少慢差废”现象大面积存在。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了”,学生“学了”,但未必“学会了”,更别提“会学了”。学生只是眼看、耳听、脑记,个体思维和情感被排斥在外,不“愤”不“悱”的平平静静地被动接受。长此下去,学生必然由厌学而弃学以至不学,最终逃避面临的一切。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教学生如何科学的去学习。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及行为发生稳定性变化的过程。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但是,从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被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迅速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促其释放出来。赋予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明白“我要学了”,最终认识到“我会学习”。教师“教”也是为了达到这同一目标。

二.“教”与“学”的实践与探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教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问,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学生会“读”

人类的知识主要以书籍的形式储存着,对信息的筛选、摄取、重组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悟性好的学生一听便会、一点就通;悟性差的学生一听不懂、再听糊涂。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是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我的具体做法是:

1.课内阅读中

进行情境朗读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相当数目文质兼美的文章,非反复吟诵不能领悟其妙。如《.背影》,用白描记述事实,真切感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对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背影的描写,念至动情处,学生泪光闪闪、进入情境,为顺利理解文章打开了大门。还有诸如《沁园春・雪》、《海燕》等文章都必须大声朗读,读至动情处方能理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

细读究其精髓

如《孔乙己》一文揭示封建社会腐朽、冷酷入木三分。特别是文章结尾处,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方可领悟其内涵。文章描写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用了五个“到”字,“到了年关……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到了中秋……再到年关……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五个“到”字可谓一字千钧,一唱三叹,字字声声催人不能忘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不妨设计两个问题,一是将孔乙己悲剧性结局简化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行不行?为什么?二是从五个“到”字可以体会出作者对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到此,学生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诸如此类需要引导学生细读方能领悟的文章还不少,如《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等。

复读悟其写法

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学生反复诵读,并掩卷长思。学生的能力就不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九年级教学议论文单元时,学完某篇文章后,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边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总结。学生很快就能指导自己写作议论文了。

2.课外阅读上

A、比较式

在教与电视剧内容相同课文时,把原著与电视剧相比,从而宣传看原著与看电视剧的欣赏效果。例如,指导学生诵读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文字描写,并与电视剧画面比较,大多数学生认为:“读”可以使人产生联想,理解更加深入,看电视剧代替不了读原著。

导向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长篇小说节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对长篇巨著的阅读,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如学了《生命的意义》一课可布置这样一道题:“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保尔・柯察金是在说大话,喊口号吗?”请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找出最佳答案。

感染式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引用某种杂志或报纸为例子,设计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以通过并了解、熟悉这种杂志或报纸的文章为荣。如引用《读者》、《中国青年报》中某些文章,很多学生积极订阅这些书报杂志,并积极阅读,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生会“说”

“说”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重点是如何教学生会说话,即说清楚自己心想的内容,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说好自己的看法。那么,怎样称得上“会说话”呢?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会说话”的标准是:在大众场合能口齿清晰、思维严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灵活自如地回答一般的问题;会思维巧妙地回答疑难问题;能简洁明了地进行课堂有关内容的复述;能在答辩中应变自如。这样的能力要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反复训练,在教学双方长期实践中才能获得,下面我就自己的探讨作一小结。

(1)开展课堂前三分钟讲话活动,即“三分钟新闻会”。按座位顺序,一次两人,无一例外。开始可以是自由说话,就班级或社会上的事情发表看法,后来可以是念一篇好文章,再到后来就可以加大难度,进行即兴发言。

学生们对“三分钟讲话”非常热心。每个同学都认真准备,其热心及专注程度不亚于一次口试。他们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广泛阅读,搜集信息,这也就促使他们去关心政治时事,关心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既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 “说”的能力,效果显著。有一位平素胆小的学生将准备好的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搞提前演习,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进步。

(2)三分钟朗读全文或片段训练。如此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锻炼语感,提高审美能力。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许多学生准备了摘抄本,订阅了《读者》、《中学生阅读》等刊物,不断品析好的语言,利用一部分早自习时间背诵、记忆,效果不错。

(3)开展“辩论会”、“竞赛”等能让学生直接充分展示说话能力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敢于说,大胆说,说得明白流畅,说得犀利逼人。譬如我组织过“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机”、“看电视是否影响学习”、“踢足球是有益还是有弊”之类的辩论会,通过应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大增,课堂听课,授课效率也都有明显提高。

(4)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讲自读课文,抓住重难点,写好教案。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翻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征求意见,制作课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经过试讲,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班级的活力、凝聚力大大增强。

教学生会“写”

“会写”表现在会写文章,写信,写论文等多方面。针对中学生,我主要说一下如何教他们会写文章。其实,我们手中现有的资料及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上就有许多现成的范例值得我们去研讨。要写好一篇文章有很多技巧。对学生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写文章。改换课文中的人称、时间、顺序、开头、结尾等重新写。如学习《变色龙》,可以狗的心理和口吻来写。

(2)补白文章。对文中没有或省去的情节,可以借助想象来补充。如《散步》中可对产生分歧作一补写。

(3)续写文章。对文章进行延伸。如《旅鼠之谜》,对最后的死亡大迁移原因进行猜测续写。

(4)改写文章。模拟文章,抓住主题进行改写。如《一面》等。

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一次只针对一个目标进行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必定能收到成效。

教学生会“问”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教希望学生“问”,“多问”。但学生往往不问,即使问也问得不沾边,这就是不会“问”。其实,这也是对我们教学提出的严肃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生学会“问”,就是要引导学生产生疑惑,而后能提出问题,以求能进行深入思考。

(1)学会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注释中的资料提问。对已有的结论质疑,问一问“这样对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如:《紫藤萝瀑布》预习提示中说:“品味优美的语句。”可问:“那些语句,如何品味?”类似《人生寓言》、《行道树》,学生基本可用此法自学。

(2)再造一个开头或结尾。比如《荔枝蜜》去掉第一段,直接用第二段。比较这两种写法,能不能表现出“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的转变过程。

(3)改一个标题。比如引导学生问:《驿路梨花》改为《雷锋精神》、《一件珍贵的衬衫》改为《敬爱的》、《荔枝蜜》改为《小蜜蜂》好吗?

(4)换一个材料。如《谈骨气》中,用孟子的话作具体诠释,文天祥、穷人、闻一多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可以引导学生问:换一下别的材料来论证好吗?从而使学生明确作者使用的材料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改一个顺序。比如《驿路梨花》,为了欣赏课文的结构美将文章改为按照正常顺序写怎么样?

三.加强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教法的改革就是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包括的内容很多:在学习欣赏特色美的时候,可与相关文体作比较;让学生自己出考试卷,体会答题难,出题更难,从而去琢磨出题意图;在学习上更主动;让学生读试卷,读出规律,读出知识点,读出“再造”;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讲课,让其体会如何去抓重点和难点,真正达到听好课、会听课的目的;让学生做单元小结表,从作者、基础字词、内容主题、结构表达、用文训练等多方面积累知识,使知识形成框架,具有规范性;让学生互改作文、互评、推荐优秀文章进入稿库,再由学生、老师给予评语,等等。

要搞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抓住“教”与“学”的关系开展工作,解决好这对矛盾。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工具性学科,在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学活动中应弘扬人的主动性,正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学习,以培养二十一世纪会学习的新型人才。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是:让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学习。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陈湘华,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