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概念学习,超越概念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概念学习,超越概念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因执教北师大版教材《周长》一课,故对此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周长》一课,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在学习此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立体图形,初步了解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已习得了一定的测量线段长度的经验。笔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 “周长”到底是什么?学生已具有怎样的“周长”前概念

关于“周长”的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简单的一句话,两个关键词:“一周”和“长度”,其实表明了周长的“一纬”特质和“长度”属性。那么,对于学习这个内容前的学生而言,“周长”又具有怎样的前概念呢?笔者对两个班10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你听说过周长吗?”为题,了解学生对“周长”这一数学概念的知晓情况。结果答“听说过”的学生有1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8%;“没听说过”的学生近九成。又对“听说过”的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9人为爸爸妈妈教过,2人为看书知道。

调查的第二部分,尝试完成任务(没听说过的,则凭自己的理解去猜一猜):下面的图形有没有周长?如果有,请你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调查结果:

1.“听说过”的11人中,认为2号“角”没有周长的3人,占“听说过”总人数的27.3%,其中仅1人认为4个图形中只有“角”没有周长。错误情况中包括:描了4个图形的部分边,描了4个图形的角,涂了①号图形的面积等。后又对仅认为“角”没有周长的学生进行访谈,该生能够说明:因为这个图形两条边没有连起来。再问是怎么知道的?告知是爸爸教过的。

2.“没听说过”的91人中,认为2号“角”没有周长的28人,占“没听说过”总人数的30.8%,但也仅2人认为4个图形中只有“角”没有周长,其余26人均把“角”和其他某个图形一起看作没有周长。主要错误同样是描了4个图形的部分边,描了4个图形的角,涂了①号图形的面积等。后也同样对仅认为“角”没有周长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位学生均告知是猜的。

从调查可知,学生对“周长”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知晓率并不高。而从学生尝试指出“图形周长”的调查又可知,近80%学生对“周长”认识相当模糊,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一点经验都没有。

二、 通过《周长》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合理的?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作为数学概念的“周长”,虽然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点经验也没有,但从学生的尝试中可以看出,由于前有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及长度测量的经验,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基于直观认识的“周长”的理解应该不太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图形的周长,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并能够根据确定的周长在点子图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2.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想到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一些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

实践时,两个目标可以分解成四个学习层次:层次一,知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层次二,能够描出某个图形的周长;层次三,能够测量基本平面图形的周长;层次四,能够根据图形的周长想象出图形。四个层次层层推进,相互支撑。知道周长概念是达成后面学习的基础,指出图形周长和测量基本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是反映学生对“周长”意义是否理解的过程性层次,同时又是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图形周长、理解周长意义的过程。第四个层次则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因为这不仅是引导学生继续体验图形周长的意义,同时又是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过程,是几何直观在思维层面上的体现,是一种充分体现数学思考的目标层次。

三、 基于“周长”学习的活动,怎样组织才能既围绕教学核心,又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基本学习材料的选择,当然需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周长意义。而学习活动设计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突出数学思考的含量,并有相应的思维推进层次。现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分析。

1.三个关键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活动一:观察描述,感知周长。

1.情境引出“一周”的概念。

呈现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图中所讲的事情。

师:她在做什么?

生:量腰围。

师:腰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腰部一周的长度。

顺势板书:一周的长度

2.指出平面图形的“一周”,导出周长。

呈现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图形有没有“一周的长度”?有,又在哪里呢?

请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一周的长度。揭示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活动二:描、量周长,理解意义。

1.结合概念,指出以上三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明,用多媒体操作演示图形的周长。

2.练习:下面的图形有没有周长?如果有,请你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学生先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反馈时分解为两个层次:

层次一:确认这些图形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最后学生都认为③号图形没有周长。理由是“角”不是封闭图形。于是教师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层次二:指出其他图形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对④号图形的周长认识有困难,作重点讨论。

3.度量图形周长。

师:如果想具体知道1号和5号图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活动,自主研究。

反馈①号图形,用尺量出3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为图形的周长。

反馈⑤号图形,直尺量不行,只能想其他办法量这条线的长度。这是本节课中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节,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考。

最终得出结论: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当周长不是由线段组成时,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线段来测量。

活动三:逆向研究,发展思维。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现在老师想请你设计一个周长是10厘米的图形,你想怎样设计?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请他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图形。

学生完成后分三个层次反馈:

层次一:画了不封闭图形的情况。师:这位同学是这样画的,你们同意吗?(强调,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层次二:画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情况。确认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10厘米?如何确认?(引导学生去数,当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掌握比较好的,可用它们的特征作说明。)

层次三:画了其他不规则的图形。讨论如何来确认图形的周长,主要说明: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10厘米?请学生通过“数”来确认。“数”的过程中,巩固对周长“一周”的长度的理解。

2.实践后的思考

(1)数学概念的建构,需要经历表象建立和丰富的过程。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不仅仅指知道相关的文字描述,它更需要体现在多角度思维把握的过程中。因此,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是数学概念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以上三个层次的“周长”学习活动正是如此。

感知环节,描述周长。这是一个“知道周长”的过程。从生活概念“一周”导入到图形“一周”的认识,揭示概念,像这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对三个已认识的平面图形一周的感知,逐步深刻起来的。第一个图形(长方形)的“一周”,指名学生指出,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印刻于脑海中;第二个图形(正方形)的“一周”,学生先指出,再媒体演示,学生书空描画;第三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先描画,再媒体演示,再描画。通过三个图形周长的描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图形周长的直观表象。

描、量环节,理解周长,是本节课中的重点活动,也是学生建立起“周长”表象的关键环节。请学生先判断图形有没有周长,再描出图形周长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周长”概念的环节。反馈时又分三步,逐步完成。

第一步:明晰这些图形有无周长。课上主要借助图3中的图形③来进一步认识图形周长的概念。因为几次教学中,总有学生描了这个图形(“角”)的周长。于是请学生自主辩论,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图形没有周长,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一周,所以没有周长,从而完善对周长概念的认识。

第二步:描出复杂图形的周长,即图3中的图形②花朵图案的周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图形的周长是围绕在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同样是一个完善认识的重要步骤。

第三步:测量图形的周长。以图3中的①号三角形和⑤号圆为材料,请学生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在度量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周长的“长度”属性,也即周长是可测量的。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周长的“长度”属性。他们很自然地用尺量出了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此时引导学生体会,三条边的长度和便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而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碰到了测量技术上的困难,但其测量这条曲线长度的意向还是相当明确,说明学生对圆周长的认识还是清楚的。

(2)组织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数学学习必须有学生数学思维经历的过程,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重要的因素。本节课中,两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任务的挑战性特点。

①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已有的测量长度的经验,只是停留于对线段长度的测量。当碰到如同圆的周长这样的长度测量时,还是碰到了不小的困难。而正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办法,需要突破常规,创新思路,所以更有挑战性和思考的价值。实践中,也确实有学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有一位学生想到,将圆周平均分成16份,然后用尺量出其中一份的长度,再乘以16,就是这个圆的周长。于是,有学生想到了再分下去,我想这已经接近于古时测量圆周长的“割圆术”了。

还有学生想到,用一把软尺绕在圆周上,进行直接测量。这样的想法,也颇有创意,当我们不能把直尺弯过来时,我们可以将尺变软。

当然,实际教学中,也确实有学生想到,先用一根线绕在圆周上,然后将正好绕圆一周的线剪下来,用直尺测量线的长度,也就测量出圆的周长了。这便是典型的“化曲为直”的思想了。

②点子图上画出周长为10厘米的图形。此学习任务的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周长的本质内涵。同时,在学生的反馈中,有多种的表示形式,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

学生的作业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水平一,只能画出一个长方形(如图形①或图形②);水平二,能画出两个长方形,即图形①和图形②;水平三,能画出如图形③、图形④、图形⑤这样的不规则图形。

当有学生呈现了如图形③这样的图形时,有学生发出了惊叹声,相信是这些有创意的作业给了他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这样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学生有创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表现。这样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也同样是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