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疲惫的莫高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疲惫的莫高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8月4日下午,一个还不算闷热的午后,敦煌莫高窟。我夹在朝拜的人流中匆匆前行。著名的第96窟,在35米高的大佛前,女解说员的声音显得非常疲惫,不到五分钟的解说,我早已做了功课,没有更多新鲜的信息。意想不到的是,解说中,她突然厉声:那位游客,不要去摸佛像!不要拍照!请你们自觉!

我为那些同胞感到难为情,所有的导游都会再三又再四地强调又强调地不能拍照不要摸壁画,而在进入莫高窟的许多地方,几乎都有这样的醒目提示。他们可能太想留下自己的形象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地,都先在标志景点前占个位置,照片拍过表示来过,而那些蕴含在照片里面的内容他们不会太关注,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我问了一位工作人员,每天都有这么多的人吗?他说,今天来了旅游专列,解说员来不及带队,所以,开放了十五个洞窟,比平时要多一半左右,那些插着绿旗的地方你们都可以进去。

还能怎么样呢?敦煌研究院已经全力以赴了。我没有问更多,但能感觉和想象得出,人潮如涌的日子并不会少,因为当天既不是双休,也不是节日。也不容易,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应该满足一下人们眼福的。

我当然也是这样的心情,好不容易来一趟。十五个开放的洞窟一个不拉。拖着疲惫的脚步,总结了一下观窟的四点小感受:一是历史的印记非常鲜明。十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建筑、绘画艺术都能很好地体现,北凉北魏的不一样,北周和隋的不一样,就是唐也可以看得出是初还是盛还是中抑或晚,两次看过龙门石窟,很想写一篇《石窟里的思想》;二是曹家人最喜欢挖洞。说是他们几百年间挖了五十多个洞,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有势力、有钱和虔诚了,节度使嘛就是土皇帝,没有钱能挖这么多的洞?没有绝对的信仰也不会持续那么久;三是西夏人最闲。吃了饭没事干,但他们要“佛图安邦”。可是,许多好地方都被占了,那怎么办,反正是我们的天下,那我们就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绘画吧,把前朝能铲除的尽量铲除,能推倒的尽量推倒,特别是那些佛像周边的巨大空间,我们就画飞天吧,于是各式各样的飞天,五彩缤纷,凌空飞扬,神幻兼具。我们就画小佛像吧,这里不是千佛洞嘛,那一定要非常多的小佛像,内容单一不要紧,表情呆板又有什么关系?三个一组四个一排,横看竖看都成行,小佛像天天集中一起开大会呢,煞是热闹;四是还愿的结果。我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即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历朝历代的人们这么乐此不疲地开窟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但中国四大名窟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还愿的结果,皇帝下命令开窟,当然也是有目的的,为了母亲的生日,为了一个梦,什么样的原由都有。在敦煌,因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贸易通商历来发达,那些人出西域之前去许了愿,结果如愿以偿,于是必定还愿。因为当初他们可是和神达成协议的,神啊,保佑我吧,让我赚大钱吧,让我的彩票中大奖吧,果真如愿,这个如愿虽然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仍然笃信不疑,是神保佑的。于是这样的洞也就越挖越多。他们并没有想到,为了不糊弄神,尽力将洞窟开得大画得美,客观上也留下了当时的各种艺术。他们还没有高尚到要主动保留那些艺术,我敢断定。有的时候,客观效果往往会使主观愿望惊奇。

在著名的第十七窟,人们都要指责一下王道士,那些经卷为什么要卖给斯坦因?这不是卖国吗? 还有腐败的清政府,为什么不管管!十七窟对面,有介绍藏经洞文物的陈列室,“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很注意地看了那一块长条形石头上的这几个字,这应该是块诫石,告诫我们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世界,五万多卷经书只有八千多卷在中国,其余都被掠走了。我很无知地问了工作人员,王道士有没有后人呢?我的本意是,假如王道士有后人,而后人要强辞:如果不是他发现了这些经卷,那现在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会有现在的敦煌吗?会有现在的敦煌学研究吗?要想通这些问题,会让人很疲惫。骂骂王道士,那是很不费力的事情,连余秋雨都骂了,但有许多问题并不是骂了王道士就能解决的。

公元366年,那个叫乐僔的和尚,一定没有想到,他打坐发现对面的三危山上发出的万道金光而修的第一个窟,那是他用来坐禅修行的窟,他没有别的意思,此处甚好,宜修行,既修行,则安静,更需淡定,否则就有违佛意了。他绝没有想到这些窟会修了这么多,延续了一千多年。

告别莫高窟时,我特意远眺了三危山,除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什么也没有发现。凡人嘛,自然发现不了什么。环顾四野,只有不断涌进的人流,伴随着嘈杂人流的还有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和小贩高分贝的喊卖声。

陆布衣,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已出杂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