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万微企孵化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万微企孵化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育――通过系统创新培育新型主体

――重庆吸收国内外经验,系统培育微企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催生了一大批小老板和持股群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市场主体格局,在整体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为缩差共富添砖加瓦。

走出重庆火车北站,徐代全举目一扫。

一个摊位撞入他的眼帘:“怎么围了那么多人?”

“是不是哟?”“有这么好的事?”……一个个兴奋的声音飘过来,徐代全心里的好奇立马被勾引出来。

徐代全箭一般冲了过去――他人生的河流,在2010年8月12日突然拐弯。

“政策”引进门

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初中一毕业,徐代全就去了沿海。

他的整个青春,从此被“鞋子”占据。

“做鞋,做鞋,做鞋。”徐代全的生活,像鞋底一样枯燥,“每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回重庆探亲。”

垫江一个小山村里,住着徐代全的老爸老妈。

2007年,徐代全的生活泛起浪花――他在老家成了亲,“在外打工的我,多了个牵挂的人”。

2008年,徐代全的生活再起浪花――老婆给他添了个儿子。

“留在重庆吧!”老婆说。

“熬了十几年,终于当上了中干,回来从头做起,不划算。”徐代全咬着牙走了。

2010年8月12日,徐代全回家探亲。

“注册微企,就能得到‘1+3’政策扶持。”走近摊位,一个声音撞入徐代全耳膜。

徐代全并不知道,一个月前,“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被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纳入“民生十条”。

此前,在中国,还无“微企”一说,重庆借鉴欧美经验搞了这个“发明”――雇工十人以下、投资金额十万元及以下的企业。

缩差共富之路,不能只栽大树,不种小草――在欧洲,微企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3%;在美国,微企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90%。

“‘1+3’政策是什么?”徐代全挤进人堆。

“‘1’就是你出资本金成立微企,带几个人一起创业;‘3’就是政府给三条优惠政策:一是补贴你三五万元,二是按资本金1:1的比例给你提供贷款,三是企业运转时返还与资本金等额的税。”

“投入十万元,政府补贴几万元,再贷款十万元,启动资金不用愁了。再加上十万元退税,几乎相当于零成本创业。”徐代全立马下定决心。

2010年10月,徐代全的制鞋厂在垫江呱呱坠地。

只用了一年,“菜鸟”就变成了“雄鹰”:年产值达600万元。“若没有优惠政策,打死我也不敢办厂。”徐代全说。

正是因为“1+3”政策,很多个“徐代全”踏上创业路。

孵化”扶上马

盯着报纸,陈旭眼里燃起火苗。

微企扶持政策,激发了他心里沉睡的创业欲望。

“我要创办一家手机软件公司。”2010年7月,陈旭辞了职。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

踏进创业门,陈旭眉头立即锁了起来。

“在写字楼租间办公室,月租要3000元;请一个会计,月薪要2000元;还要买办公桌、办公设备……”陈旭按着计算器,眼中神采黯淡下来。

“还是算了吧。”老婆说。

“嗯,我还是老老实实去打工。”陈旭垂下头。

一周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陈旭眼里又燃起了火苗。

“渝中区有个微企孵化基地,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朋友说。

第二天,陈旭直奔渝中创业就业基地。

“不但场地免费,办公桌椅免费,办公设备免费,连会议室也免费。”惊喜,来得比陈旭预想的还猛烈。

最让陈旭动心的是一条龙服务:每月缴纳300元,做账、报税、招聘、缴社保等事务,就可全部交由基地打理。

一月后,陈旭的掌脉科技有限公司在此诞生。

因有一条龙服务作保,陈旭全身心投入到软件开发中。

2011年4月27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此召开。

与会的业界大佬中,竟然坐着陈旭。

一个只有七个人的微企,为何竟获得特邀?因为掌脉是重庆第一家登陆iPhone平台的手机软件企业。

“两个月时间,营业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陈旭眼中盛满感激,“没有渝中创业就业基地,就不会有我的成功。”

为将创业者的愿望孵化成现实,一年半时间,全市建立了118个孵化平台。

一大批“陈旭”被扶上了马。

“培训”加一鞭

“李明为何会破产?”老师问。

多媒体显示屏上放着一道题:“李明贷款办鸡场,先租了鸡舍,再买了计算机、制冷设备、厢式货车。李明说,精良设备有助于吸引客户。订单很多,李明把余款全投了进去。年底,现金不足,无力还贷,银行中止贷款,李明破产……”

讲台下立即炸了锅。

“前期硬件投入过高,回收成本太慢。”

“盲目接单,超过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普通创业者,一开始不该做资本型项目。”

…………

60名微企老板,各抒己见。

2010年8月8日,微企培训第一课在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开讲。

“如何计算成本,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规避风险……”创业者江巧巧说,“这些课程,对我们这种没有创业经验的人帮助很大。”

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微企存活时间超过一年的,不到60%。“为了提高微企存活率,市政府在各区县创办了多个免费培训平台。”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说,“向创业者传授一些‘游泳’知识。”

2011年1月,陈洁躲在被子里抹泪――她的刺绣加工厂陷入绝境。

“钱快用光了,产品就是打不开销路。”陈洁眼中弥漫绝望。

危急关头,铜梁县微企创业培训基地开课了。

“死马当成活马医。”陈洁一头扎进基地。

“你有野心没有?”老师问。

“嗯。”陈洁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于是,一场策划大战拉开帷幕。

按着策划思路,陈洁先注册了“铜梁龙绣”商标,再去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然后获得国际旅游商品证书――她的刺绣成为铜梁首个重点推荐旅游商品。

“订单一下来了一大摞。”陈洁乐翻了。

培训,就这样让创业者获得前进的“一鞭之力”。

“对接”送一程

2008年,程阳退伍回到长寿。

因身有残疾,他找工作总是碰壁。

“耍了三年,还是不知干什么好。”程阳整天唉声叹气。

这时,区微企协会工作人员来了:“你可以申办微企。”

“可我什么都不懂啊!”

“没关系,我们给你找了两棵‘大树’。”

一棵“大树”是 牛机械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收割机生产企业;另一棵“大树”是骄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它下设十个专业合作社。

因为这两棵“大树”,程阳的创业路变得很通泰。“ 牛对我进行培训,让我学会了技术。骄骥将我作为定点维修点,给我带来了业务。”程阳说。

背靠“大树”,程阳很快摘到了“果子”――月入万元。

“微企的死亡率为何高居不下?一大原因就是微企规模小,不易被客户接受,所以很难打开市场。”聂刚说,“这时,若没大企业提携一把,微企就容易半路夭折。”

于是,重庆各区县成立了微企协会。

微企协会作用何在?搭建对接平台:一是让大商号给微企经营空间,让微企直接进入柜台;二是让大企业拿出一些业务,外包给微企;三是让大企业放开上、中、下游产业链,与微企进行业务对接。

在微企协会撮合下,大企业纷纷“解囊相助”:乡村基将送餐业务外包给100家微企,宗申集团将部分加工业务外包给40多家微企……以大带小,一大批微企渡过难关。

“优惠政策加上孵化、培训、对接三个平台,形成了‘1+3+3’模式。”聂刚说。

这个模式,不但让五万“草根”当上了老板,还带动了40万人就业。

2011年12月12日,“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揭晓。

在富豪云集的中国,重庆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竟然获得“年度公益奖”。

主持人这样评价:他们呵护着中国经济的小小禾苗,为微企输送养料,以微小方式改变中国。

微企,正成为重庆缩差共富的“蚂蚁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