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读入情,人文合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读入情,人文合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荀子说:“诵读以贯之,思通以诵之。”在诵读中可以熟悉文言词语及习惯用法,熟悉文言句式的种种变化,真切理解语句的含义,体味文言的语言美,排除自己与作者的语言隔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意境情趣。语文课怎么上,怎么让学生感兴趣?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与她亲密接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在于她的形式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学习语文,首先应该读,要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感,品味语言的优美精练。只有读,才能够读出韵味,读出问题;只有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把文之神韵与读者心神维系在一体,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睹三代遗迹,睹物怀人,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相思之情,是典型的“含情”散文,笔墨极清淡,感情极浓挚。文章叙事曲折,绘影绘色,自然动人。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灵性的情怀,在这篇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归有光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面对家道日衰、科举不利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苦涩的人生遭际,也可以把这份思念亲人的情感在我们的内心加以细细地咀嚼体验,寻求一份相知和共鸣。

一、通过“读”来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经验性的感知能力。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感的培养主要靠读。“观千剑而后识器,抚千曲而后晓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读。当然这里的“读”不仅要求学生多读,而且要求学生多背。大量的阅读与背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因此首先应让他们通过读来积累一些词语和句式的结构及用法,然后再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二、通过“读”来品味语言,训练思维,体味情感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味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教师应该范读全文,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范读的目的在于用声音向学生传递自己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借助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为学生创造回味、思索和想象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声音也许不够优美,但是解读出来的是经过自己“二度创作”的作品,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容易在课堂上建立起“情感场”,更容易带领学生共同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该让他们做到几下几点:

1.边读边思。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是读的第一步,也是读的基本要求。如可以思考文章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哪几个人、哪几件事,进而把握文章大体结构。

2.边读边品。品,是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品的过程是体验文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如可以品味文章结尾是如何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的。

3.读出形象。以形象感人,是本文的突出特征。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将诵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其想象力。如想象“娘以指叩门扉”的情形,理解“叩”字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读出感情。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如果学生真的通过品读达到了与归有光心有灵犀的境界,那么也就达到了读的最高境界了。

5.熟读成诵。读是吸收,是积累。熟读成诵,是最好的吸收,最好的积累。没有足够的积累,人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品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完全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

这样遵循尊重学生、引领学生、提升学生的原则,带领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让他们有所体验和感悟,在文章中神游,驰骋于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如果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的境界,并在诵读中学会了如何找技巧,如利用排比、对偶等帮助和加强记诵,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方法以加快记诵的速度,并能举一反三地独立阅读课外作品,那么语文课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放开手,让学生去读吧!还课堂一片朗朗书声,让学生读出新天地,从而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