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2例临床病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脉内平滑肌瘤病2例临床病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1 病例介绍

病例1,女,42岁,近1年月经期延长,量多,贫血,妇科查子宫如新生儿头大小,B超提示子宫肌瘤,手术。随访10年无复发。

病例2,女,49岁,下腹包块半个月,近10天下腹痛,B超提示肌瘤囊性变,术中见子宫如孕4个月大小,一侧子宫静脉内掉出一长5.0 cm的条索样物。随访5年无复发。

2 病理检查

2.1 大体 病例1子宫后壁黏膜下肿物直径5.0 cm,界限欠清,切面水肿黏液变,部分区呈蜂窝状表现,肿物外周多处见孔状裂隙和周围肌壁相通,其内易抽出蠕虫状粗细长短不一的条索样物,条索表面光滑,索端膨大,最长达10.0 cm,肿物临近肌层内见一小肌瘤样结节,两者以条索相连,结节及条索易剥离,周可见光滑腔隙。病例2子宫肌壁间肌瘤直径7.5 cm,界清,大部分见水肿黏液变,实质部硬韧,切面见漩涡状结构;另见一实性细条索状物,长5.0 cm,两盲端略膨大,索体见散在数个细小分枝,枝顶见细舌状小结节向前突起。

2.2 镜下 病例1主瘤体为平滑肌瘤黏液及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异型核分裂象;结节及条索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组织,细胞成分较少,细胞间见明显的玻璃样变性。病例2肌壁间肿物为平滑肌瘤见黏液样变性;静脉内条索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间见明显的玻璃样变性。

2.3 免疫组化 病例1脉管内瘤细胞SMA、PR+,局灶ER+,结节及条索表面被覆的单层扁平细胞CD31,CD34+;例2脉管内瘤细胞SMA、ER+,条索表面被覆的单层扁平细胞CD31,CD34+。

3 讨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表现为平滑肌组织在静脉管腔内蔓延生长,组织形态为良性,生长方式似恶性。1896年由Brish Hirsehfeld首先描述,当时来源不明,现认为源于子宫肌瘤或血管壁自身的平滑肌细胞。肿瘤生长在子宫或下腹部静脉,可侵入下腔静脉或心脏内,甚肺动脉内,可引起晕厥甚猝死。

IVL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发生于育龄后期妇女,临床似子宫肌瘤,术后复发间期6个月~26年,早期可发生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后期随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可发生下肢水肿、心衰、呼吸困难、胸痛等。宁燕等[1]提出考虑IVL的指征:(1)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水肿变性,边界不规则或呈棉絮状,周围见灰白色组织沿脉管呈蠕虫或芽状生长,易拉出;(2)宫旁或输卵管系膜内见葡串样条索样肿物,沿血管走行,血管明显扩张;(3)术中切断子宫血管,见管腔内粟粒样灰白色结节;(4)行肌瘤剥出术时,有部分不易剥出,强行剥出后见灰白色条索样组织附着。镜下组织形态似普通平滑肌瘤,有报道IVL的组织学特征与良性子宫平滑肌瘤的各亚型表现相同[2]。有诊断意义的特征为肿瘤表面被覆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

IVL这种血管内生长方式也可见于肾细胞癌、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肾细胞癌细胞丰富、间质少血管丰富,免疫组化上皮标记阳性;平滑肌肉瘤血管内瘤栓在晚期出现,形态欠规则,细胞明显异型,可见核分裂象、凝固性坏死,IVL血管内病变一般形态规则细胞分化良好;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见蠕虫样形态,病灶指状浸润肌层,瘤细胞似增殖期宫内膜间质细胞,见螺旋小动脉样结构,CD10阳性,IVL膨胀性生长,由胞质偏红或空淡的平滑肌细胞构成,CD31、CD34阳性。

IVL具远期复发倾向,主张行全子宫并双附件切除术,切除完整可长期生存。术后定期复查盆腔B超、超声心动图、静脉造影及腹部CT等,予抗雌激素药物降低患者雌激素水平,以防止肿瘤复发。

参考文献

[1] 宁燕,周先荣,朱慧庭,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3):290-296.

[2] Christopher P Crum, Kenkinth R Lee.妇产科诊断病理学[M]回允中,译.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651.

(收稿日期:2012-07-05)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