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信息化办公的普及,电脑无处不在的使用,使得颈椎病、肩周炎等发病率日趋增高。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颈椎病患者98例,采用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传统的穴位贴敷,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颈椎病患者98例,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22~65岁,病程6个月~20年不等。

诊断:以颈项扳紧伴头胀、头晕、手指发麻、上肢乏力为主要症状,此种情况多数是指在电脑前端坐6小时以上的青年白领为主诉症状。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颈部X线正位片,胸部关节增生张口位,可由齿状突偏感;侧位片:颈椎血管变直,椎间隙变窄伴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以上患者排除心脏、心血管、高血压等器质性病变,排除胸椎、颈椎、脊柱等先天性畸形、排除甲状腺肿瘤、纵隔肿瘤、鼻咽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通过CT和核磁共振证实为单纯颈椎退行性病变。

治疗方法:按自然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组)。常规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治疗,具体为中医手法按摩、针灸、理疗;颈复康胶囊及中医方剂口服,伴有辅助颈项运动功能恢复锻炼。全程观察3周。穴贴组(观察组)49例,在完成针灸治疗基础上,启针后在相应穴位上贴敷医用贴敷膏剂(采用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曼吉伤痛贴”)。贴敷穴位为大椎、天柱、肩井、阿是穴(为贴敷主穴)、风池、外关、合谷(为贴敷辅穴)。每24小时换贴,1周1个疗程,贴敷3个疗程,期间辅以颈项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标准[1]: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治愈:原有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工作。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穴贴组有效率为93.9%,明显优于常规组(8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半年随访,无人复发。见表1。

讨 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2]。

门诊中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95%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只有少部分病例,如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才需手术治疗。

在非手术疗法中有手法正骨推拿、按摩、针灸,外用颈托、颈枕、牵引、局部封闭、中药口服,理疗康复、功能锻炼等。即外用治疗、中医药治疗、康复理疗三大综合治疗。①外用治疗:手法正骨推拿按摩,包括旋转推拿(除了脊髓型颈椎病外),可隔1~2天治疗1次,以3~5次为间隙。注意手法到位,考虑患者不同承受力。针灸,根据症状,选取相应经络穴位大椎、天柱、肩井、阿是穴(为贴敷主穴)凤池、外关、合谷(为贴敷辅穴)。②中医药治疗:采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中药汤剂及中成药饮片,如颈痛灵、颈复康、大小活络丹等。另有传统的温灸、热烘疗法对改善症状有效。③康复理疗:上述颈椎病特别是白领典型的颈椎病症状,必须辅以功能锻炼康复功能锻炼,如外用颈托颈枕、牵引、热敷等物理治疗。辅以颈椎操、瑜伽、练功十八法等户外运动。

总之颈椎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中西医,包括康复理疗,本院自2009年10月以来1年中,对98例明确颈椎病患者在完成针灸治疗基础上,启针后在相应穴位上贴敷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曼吉伤痛贴”。贴敷穴位为大椎、天柱、肩井、阿是穴、风池、外关、合谷等主辅穴。每24小时换帖,观察3个疗程(3周)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且无头晕恶心及转颈不利的现象,上肢恢复有力。体检结果为压头试验臂丛试验转阴性。

“曼吉伤痛贴”是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闻世已有18年,由于其特殊的医用准均匀磁场作用,通过开启离子通道,草本植物精华素的透皮吸收作用,缓解痉挛、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医用磁场的自然磁化作用于病灶,内病外治。穴位敷贴无痛无皮损无不良反应,且贴敷方便简易,疗效可见,观察期间取得医患的普遍认同,半年后随访,无1例复发。探索颈椎病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前景,内病外治、外用穴位敷贴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俞永林.远离颈椎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0.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