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吾思吾梦吾向往两岸记者中州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风又荡具茨麓,黄帝故里迎嘉宾”。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的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受到了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凤凰卫视、亚洲电视、香港商报、大公报等境内外共60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拜祖大典的报道。3月30日至4月2日,来自海峡两岸15家媒体的记者在河南省联合采访。透过两岸记者的视角,河南呈现出的是怎样的形象?记者又在“寻根览胜中原行”中收获了什么?
吾思吾梦吾向往
“吾思吾梦吾向往”,这一句来自3月31日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吟唱的《黄帝颂》。千名少男少女身着绸衫从容吟咏:“……新郑拜祖,弥之高仰;同根同源,龙族荣光……”古韵与同族间的通感令人动情。
拜祖大典上,跨海而来的台湾同胞成了两岸记者追踪的热点。中国副主席江丙坤先生作为港澳台侨胞的代表之一,在拜祖大典上第一个向黄帝像上香。虽然他行程低调,但两岸记者前后夹堵。江先生向媒体表示,此次河南之行他是受邀而来,也是慕名而来。江丙坤游览了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扬名天下的地方。记者4月2日到洛阳采访流传千年的宴客方式――水席时,百年老店“真不同”的服务人员还特别介绍:“我们接待了江丙坤先生,请他品尝了水席,并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请他揭开前八品凉菜中的‘书’页(有一款菜形似书本,可揭开首页)。”据当地媒体报道,江丙坤在与河南领导见面时表示,河南的文化资产相当丰富,还有着丰富的农业、矿业、观光等资源,两岸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坐着轮椅从台中来拜黄帝的麻善甫老人86岁了,媒体围着他拍个不停,老人兴致也高,有问必答。他说:“拜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仪典。黄帝的出世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荣幸。他缔造了中华的文明,使我们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现在我们要继承他的香火,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老人一口河南乡音。1949年前后,河南去台人员达13万之众。另一位同样乡音未改的台商王任生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年当局党、政、军内都有河南籍的重量级人物。”无论政治如何分歧,历史怎样坎坷,乡土乡情是一个人一生的情结。来拜祖的台胞许文彬先生虽然是台南籍,但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姓就发源于河南。”河南是中国200个姓氏的发源地,从寻根溯源的意义上讲,河南真是两岸百姓“吾思吾梦吾向往”之地。
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
洛河北岸,坐落着已有1900年历史的白马寺。寺中有一联: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联虽不奇,但其中的文字之美和禅意却引得两岸记者驻足回味。
白马寺大雄宝殿更是记者聚集的一个焦点。因为殿内佛前罗汉均为元代造像,采用“脱胎漆”工艺塑成。这种中国传统工艺是用麻、丝绸层层裱裹在泥塑原胎上,上面刷漆,而后掏空泥胎,制成“夹苎”造像。造像造型美,重量轻,耐久不坏。日本奈良大招提寺鉴真大师坐像,便是学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现已被日本尊为国宝。
而在早已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台湾的电视同行更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镜头,以致为记者们联系采访的台办工作人员要不断催促:“下一个更精彩”、“更好的还在后面”,才能移动摄像师们的脚步。最后,在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卢舍那大佛前,中天、年代、东森、TVBS的记者们各取角度,面对镜头现场报道,把佛的智慧和造像的典雅传递到海峡的另一边。
少林寺更是记者们此行要大干一场的地方,可惜采访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再加上游人多、时间紧,古刹诵经、僧人习武的实况未能捕捉到。但记者总能看到新闻,下山的路上,路边鳞次栉比的武术学校、抬眼即见的练功少年令众记者急叫停车,立刻采访。少林寺脚下的登封市素有习武风尚,“喝口少林水,也会踢踢腿”,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了解到,练武是登封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全市58万人中,有16万人习武,并自发组织起了“登封少林武术协会”、“嵩山少林拳法研究会”,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政府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登封人在各种比赛中已捧回500多枚金牌。
台湾记者还在登封鹅坡武术专修院巧遇台湾来的学武少年谈善魁。“适应这里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将来有什么打算?”各个媒体的问题接连不断,谈善魁安安静静地回答:“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语言和饮食不习惯,现在已经来了两年了,教练和同学对我很好,也能听懂河南话了。学成后想回台湾开武校当教练……”
谈善魁一身练功的运动装,却戴着一个小小的耳钉。细心的台湾记者问:“打耳洞不会被骂吗?”谈善魁微微笑了:“教练只是说了说而已。”看来教练对这位台湾弟子够宽容的。据这家武校的创办人梁以全介绍,他的学校里有6300名学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有台湾学生来此学武了。
一副对联,一尊佛像,一个习武的少年,两岸记者透过他们领略了河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豫:我和大象
河南简称豫,豫即我和大象,记录着河南曾经是林泉丰沛、人象共处的美好家园。回首过去,河南的确风华绝代:黄帝故里、夏商故邑,中华文明发源于此;开封府、洛阳城,千年前的繁盛领先世界。但现在的河南却背负了不少负面的传言和误解。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白德华报道大陆新闻10多年了,但到河南采访却是第一次。他说:“到河南之前,对河南的印象是经济落后,人很懒惰。但来了之后很惊讶河南的经济总量居然在大陆排名第五,而且看得出河南人很有上进心。”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任祖祥采访登封后感慨:“登封习武风尚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任祖祥也是第一次到河南,他从郑州高大的行道树和树间交错的路灯感受“设计很有心思,是一个进步的城市”。城市的卫生、服务、建筑看似不如GDP重要,但却是城市的脸面,关系到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外来人对这个城市的评价。
台商王任生1995年在郑州筹组零售事业集团――丹尼斯,到现在已在河南开设4家百货店、14家大卖场、10家便利店,并建立了配送物流体系,销售额累计81亿元,居河南省零售业营业额之冠,带动了河南零售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此次拜祖大典,他邀请了400多台湾朋友到郑州,他说:“这不是我的力量,这说明河南有商机,有发展潜力,大家正在看到这一点。”王任生生于河南,创业于台湾,他从来称自己为“老河南人”,而且也是一口河南话。他1990年回乡奔丧,决定在家乡做事业。他的理想是“商业带动工业,工业带动就业”。他说:“河南到底怎么样?我的经营数字在说话,河南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成长,这是一个充满商机和活力的地方。”
河南几乎是中国的缩影,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70%,生产总量可观,但一人均便不乐观。但河南拥有丰富的矿产、农产品和充足的劳动力,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给客商提供了创业的空间。如何更正河南被误解的形象,营造一个更好的创业环境?《中国时报》记者白德华认为:“河南要有效地行销自己,并且要在服务行业上加强培训,提高品质。”两岸记者此行也在一些细节上感受到,有些服务行业缺乏服务意识;有些硬件设施建设不错,但尚需改善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也有些宣传手法、设计规划有空泛不切实际之嫌,容易令外界误解。
4天时间行走河南,时间太短,信息太多,两岸记者夙兴夜寐,笔记镜搜,都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告诉大家关于真实河南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