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强化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确了“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强调积累、感悟、实践的过程。学生听说读写素养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语文教学呼唤着课堂多一点等待意识,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需要讲求等待的艺术。

一、语文教学中“等待”的意义

(一)言语理解需要多一点揣摩

新课程有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我们的中华语言,丰富多彩,一词多义,褒贬不一,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语气,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完全不同。在语文课上,教材的文本,教师的表述,同学的发言,其中的意思、情感,学生都需要多一些时间静静的倾听、理解、揣摩。中华汉语的语言魅力,决定了语文课堂中言语学习需要语文教师多一点的等待。

(二)诵读涵咏需要多一点咀嚼

语文教学重视以读为本,以读促学,因而,反复诵读涵咏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然而,当下许多的语文课堂,一篇课文已学完,却还有不少学生无法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见朱熹《刘学斋规》)的传统要求,当然也就谈不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其实,语文课堂,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因此,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主要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咏,就能实现课文有整体把握、明达文义。同时,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应避免,学生刚诵读完,放下书,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求回答问题了。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品味,这样方能诵读到位,使学生涵咏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自然其乐融融矣!可见,语文课堂诵读涵咏需要一份等待……

(三)语言思维需要多一点拓展

新课标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这说明了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然而,笔者在数次的观课研讨中,时常看见语文老师精心设计了问题,进行思维训练,可在课堂实践中,总是抛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快速思考,匆忙回答。殊不知,想象思维需要时间建构,求异思维需要时间突破,质疑问难需要时间酝酿。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形式更离不开充分的思考时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灵活的脑袋去模仿、辨认、分析、整理想象。实践证明,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有95%以上的学生能集中精力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程度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慢慢地提高。

(四)汉字书写需要多一点实践

温儒敏教授指出:“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写字教学不可或缺,而写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躁。虽然,语文课堂的书写不求达到名家的要求,但要写工整、写好字,也绝非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多点时间,多点实践、多点等待,方可让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在新时代传承延续、熠熠生辉。

二、语文课堂有效“等待”的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等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注意等待的艺术。

(一)前瞻性的生本意识

学生个体都是鲜活的,发展的。然而,实际语文课堂中,因为部分语文知识的单一、问题答案的固定、课堂时间的局限,课堂中往往没有有效等待,从而降低的教学效率,抑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平常上课时,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流畅时,一些教师不是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而是在旁边小声地引导补充;学生说完后会再次重复(有时会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正)。这种自始至终的帮扶,是对学生的不放心、不信任,是缺乏前瞻性的,学生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没有自我的思考、实践、探寻的过程,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等待,首先离不开教师发展的眼光,前瞻性的生本意识。正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与织女》一课,课前大胆安排学生预学,思考:“读了《牛郎织女》,我的疑问是”。课上,让学生围绕预学困惑,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窦老师静静的聆听学生的陈述。笔者统计了一下,有近20位学生提出了质疑,问题有深有浅,但都是原生态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预学所产生的问题,随后,窦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了共学,并放手让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简易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课堂精彩也就不断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富有前瞻性的,这样的有效放手,大胆的等待,无疑是基于发展,基于学生的未来,是富有前瞻性的。只有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充分相信学生,愿意给学生充分的等待时间,相信学生会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世界的。

(二)切实性的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教学任务决定着语文课堂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课堂的实效性、等待的有效性,都受到教学目标的左右。一节课的成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一个教学环节的效果,同样也受教师对这一环节教学预期的影响。精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拟定,是课堂有效等待的前提。纵观名师课堂,其目标设计能准确、简明、清晰;目标定位合理,方向十分明确,因而教学也富有实效。如虞大明老师的《父亲的菜园》教学目标是:1.认识8个生字。通过看图认识“锄头、箢箕、铁锨”这三种农具;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坚毅、狰狞”等词语。2.设置大问题“这块菜地归功于父亲的什么”,培养学生跳读、浏览、扫读等方法,抓住描写父亲言和行的句子,感受父亲“坚毅、执著、勤劳”的品质。3.凭借语句归类,了解课文抓住“言行”刻画人物品质的写法。这些目标设计无疑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是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真正达到适度、简明、科学。因而课堂上,虞大明老师就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细细地品读文本,感受和思考文本的秘妙。

(三)适度性的课堂引导

富有等待意识的语文课堂,不是只强调“候学”,忽略“引导”或不善“引导”,那是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学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师“导”的时机应该是恰当、准确、适度的,“导”的策略也应该是多样的、灵动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的傻等。在等待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调整教学手段,变换引导策略,通过多学善导,适度引导提高等待的效率。

首先,教师的引导,应立足启思。语文教师应创设语境,顺学而导,悱而启之,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奏出语文课堂情智交融的动人乐章。如:孙双金老师教学充满哲理性的文章《最大的麦穗》,以站着读书的这一理性读书观统领整课的教学。对于文章中的故事,没有细碎的提问,没有复杂的分析,而是放手等待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章说明的哲理。然后顺学而导:“这么聪明的弟子,为什么都是两手空空,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当学生体会了苏格拉底话中的两层意思后,孙老师再次启发说:如果我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这摘一束,那摘一束,从中选出最大的,符合老师要求吗?顺学而启思,于是,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课堂上形成了争鸣的景象。

其次,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要注重学法渗透。语文学习首要是方法的习得,教师顺学而导,应注重学法、读法、写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如虞大明老师在《珍珠鸟》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略读课文学习策略——凭借“快速浏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大略的学习。这些方法的渗透和习得,都是基于课堂语文实践,因而更有可操作性,学生的体会掌握也就更为容易些。

(四)实效性的策略选择

选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确保课堂等待富有实效,语文课堂实现高效?笔者以为,策略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能激发兴趣,点燃学习激情,把握语文特性,实现课堂高效。

如李白坚教授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的猜词品词,演示解词,上台书写。于是课堂上学生兴奋异常,大胆发挥,精彩纷呈。如原文“阳光从窗外(射入)”让学生猜括号里可能是什么词?学生发言踊跃,所猜的词有:透过、透进、照进、照射、穿过、射入……,李老师让学生逐个上去一一板书出来,对写错的及时订正。再如教学“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以一点点(挨近)……”这句时,学生猜出的词语竟有近十个:离近、靠近、逼近、挪近、挪动、走进、移近、跳进……学生的回答有些固然不很准确,但不难看出,他们积极思考着。根据所听到的语言情境,他们调动了原有的语文知识储备。之后李老师还请了两组学生演,自己演,体会“挨近”的意思。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即回顾了以往所学知识,又理解了课文中的新词汇,语文实践充分,语文味十足。整堂课,李老师没有急于求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生充足时间,等待着学生的思考与尝试,让其慢慢地探寻语文的味道,这样的等待是有实效的,这样的策略选择是高明的。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重视它的灵活变动性。教师必须懂得应实而教,根据课堂变化了的情形,对各种各样的课堂信息的综合把握,以一种信任的态度,耐心的等待。灵活地、巧妙地调整课堂结构,教学内容,知识宽度。使学生思维活跃,纪律井然。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总之,课堂教学亟待加强等待意识,语文学科呼唤课堂多一点等待,把学习留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读、思、品、行。当然,很多时候,课堂上积极、合理的等待之后,学生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这不能就此否认了在这个环节上等待的价值。没有探究出来并不代表学生没有收获,最起码学生在这个时空中思考了,至少他们会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会养成多听、多读、多思、多写的良好语文习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