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与迎考并行 基础共能力一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与迎考并行 基础共能力一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点回顾】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及时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才可能对传统文学进行传承与发展。为此,做为现代高中生,必须要掌握一定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平时能看懂一般性的文言文。在高考的赛场上,也会因为自己的古文功底而立于不败之地。

2007年高考大纲明确指出: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的考查以中学生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常见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以考查对文言词语掌握的情况。二是侧重于文言文的句子翻译,以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三是侧重对于文言文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纵观2007年高考,全国各省市一共18套卷。考查的基本题型大多类似,其中18套卷都考到实词,16套卷考到虚词,8套卷考到对选文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17套卷考对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句式翻译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基本上每套卷都设题。此外,还有北京卷和辽宁卷考到古文的断句,上海卷还专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及其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回答问题。分值安排基本在19―22之间,占总分的13.4%左右。

【学习方法】

韩愈在《师说》里明确说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句从两个方面提出学习古文的两个主要要求:一是要熟读古文知道断句,熟读成诵。要带有明确的目标去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从而引申到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并且对表现文章主题(主旨)的语句要铭记在心,比如《过秦论》中,表现秦国灭亡原因的原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是要对文中疑难字词进行解惑。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尤其是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要做好平时的积累;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对文章中出现的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需要及时总结揣摩,了然于心。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阅读中,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还可以根据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人行为,只有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思维的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自主阅读,具体的步骤是: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利用上课互相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要知道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如果大家学习从老师强迫学到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掌握了正确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可以从容应对高考。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高考文言文的重点。在考试时,可采用“四步翻译训练法”进行训练。第一步,理解,读懂原文,进行理解虚词、实词、句式的初步把握。第二步,处理,原句处理要合乎现代语言习惯,进行调整语序、补足成分、删减不需要翻译的词。第三步,译词,按调整后的语序对译,进行保留原词、选择合适词语、固定译法的词组及结构。第四步,修句,修改原文,使之通畅,语言表述合乎习惯。

文言句式翻译,要特别注意六个字:“留”“换”“补”“略”“调”“贯”。简单言之,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补――补出文言文中省略成分或隐含成分,使句意完整通畅;略――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殊句式办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高考题回顾】

一、实词的古义按今义解释

2006年重庆高考题加点词语的解释“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是大量存在的。如“爱”在古汉语中是“吝啬”之义。这样的题需要平时的积累,也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来把握。在本题中“拜”是“授予官职”之义,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现代汉语中“拜”的常见义项是“拜访”,但是在古文中虽有此义,但却不是常见义,最常见的就是“授予官职”,知道了这个知识,再结合语境就可以做出判断。

二、实词的语境义偷换成常见义

2005年广东高考题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选项“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候”解释为“等候”,似乎也对,但仔细推敲一下,“候”如果解释为“等候”,与前面的“往”就不相合,从后面的“晖避不见”,可以推知应该是主动的去拜访问候,但是“晖”不给面子,所以“候”应该解释为“问候”合适。故而很多看似正确的选项,但如果放到特殊的语境中检验,可能是错误的。

三、意动误解为一般动词

2005年湖南高考卷加点字解释“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学 怪:责怪 责备”“怪”在表面上看来,也能讲通,但文言文中,“怪”最常见的意义是“以……为怪”,即作意动词,从这篇选文的实际内容来看,也应该解释作“以……为怪”。意动词如果在高考中按一般动词来解释,要注意结合语境拉判断是否用错。不少命题人就在这里设置圈套。

四、动词误作形容词解释

2004年湖南高考卷加点字解释“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子和之”一句中,“其子”是主语,“之”是宾语,那么“和”只能是谓语,在题目中,给出的解释是“和睦”,而它使形容词,形容词是不可能独立作谓语的。故而在这里“和”只能解作动词“应和”比较恰当。

五、注重课内词语迁移

2006年高考江苏卷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说“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原文是“槐骑从数人于火所”,此种关键是“从”字解释,在《鸿门宴》中有“旦日沛公从百余骑见项王”,此句中“从”解释为“使……跟从”,故而推断考题中选项的错误,应该是“董槐带领几个人赶到火场”。2007年安徽卷“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解释为“告诉”,在高中课文《鸿门宴》中有“举玉以示之者三”中“示”解释为“摆出来给人看”,可以推断卷中选项解释的错误。

由此可知,在应试中如果遇到难点,要首先从课本中学过的句子找到对应的知识点,然后进行迁移。

六、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2007年高考辽宁卷翻译题“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翻译的重点是“不之杀”,此乃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该是“不杀之”。此句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的句式一样。2007年高考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此句的后一句“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状语后置句。2007年高考山东卷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此句“然为清慎者所鄙”中“为……所”构成一个被动句式。

七、对活用现象要敏感

2007年高考安徽卷“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宝藏”名词做状语,“当作珍宝来收藏。”2007年高考全国卷И翻译题“契丹利晋多事”,“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2007年北京卷实词解释“法弗能正也”,“正”解释为“正确”,在这里,“正”是使动用法,该理解“使……正确”。故而只有对活用现象敏感,才可能正确做题,达到理想的分数。

八、注意通假字

2007年高考辽宁卷“发火器,再四皆不然”,“然”解释为“这样”,根据文意,前面是“发火器”,“然”应该通假字,通“燃”,解释为“燃烧,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