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质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急重症,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而早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价,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具有密切的联系,给予脑梗死发病的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可以为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而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是研究的重点[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临床上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指标,是评价患者病情的主要检测指标。笔者对我院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69±1077)岁;根据患者的脑梗死(NIHSS)评分,21例患者为轻度,20例患者为中度,14例患者为重度;其中34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6例患者伴有糖尿病。同时选择同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089±12.36)岁;其中3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7例患者伴有糖尿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NIHSS评价标准

患者的脑梗死病情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患者的NIHSS评分15分。

1.3 使用设备

超声检查采用日立6500和Logiq400pro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电子凸阵变频探头和线阵变频探头,频率4~12 MHz。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使用日立公司的全自动生化仪。

1.4 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患者检查时选择平卧位,将头向后仰,让颈前部充分暴露,在超声检查时,让患者将头偏向另一侧,分别检测患者的两侧颈总动脉起始段、主干部、分叉部及颈内动脉的颅外段,在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 cm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且观察患者动脉斑块的大小、形状、表面是否存在溃疡等。

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患者采血前均空腹至少12 h,于次日晨起8~9点抽取静脉血液。使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hsCRP的检测。

1.5 诊断指标

颈总动脉分叉处IMT>1.2 mm、颈总动脉IMT>10 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为正常。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0~3 mg/L为正常。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51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92.73%(51/55)。对照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00%(1/2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后,当受到动脉壁应力增大及不稳定血流冲击时,斑块可发生破裂,激活血小板,启动纤溶系统形成血栓[2]。颈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是脑梗死患者脑栓子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对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演变以及斑块的破裂和分解均与血管的炎性损伤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临床上一种低水平的慢性炎症。而血清hsCRP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当患者发生感染,血清中的hsCRP浓度则会明显升高[3]。

综上所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党卫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24.

[2] 冯春芳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6.

[3] 徐耕,金国栋,傅国胜,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及其1059 g/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中华急诊杂志,2009,12(4):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