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精神生命的“第二曲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精神生命的“第二曲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学理论认为,组织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并呈现为一条曲线——诞生,成长,成熟,经历摇摆之后必然也会走向衰退,这被称为曲线逻辑。英国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当不断地追求效率却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的时候,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有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下行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这条增长线被称为“第二曲线”。“第二曲线”取代“第一曲线”,是一个组织生命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

“第二曲线”理论同样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策略应对。学校发展这条曲线同样有起始期、成长期、成就期、下滑期、衰落期。要摆脱组织的生命周期,要避免这个所有故事的共同结局,我们必须时刻留意这条曲线是否快到顶点,在开始下滑之前适时地转向,努力建立一条新的成长曲线,即“第二曲线”。

朝华夕露,慈云塔影,自著名银行家施肇曾和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施肇基兄弟1923年在江苏吴江创设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江苏省震泽中学前身)以来,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起步,在共和国怀抱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壮大,已走过90载辉煌历程。90年栉风沐雨,90载薪尽火传,一代一代的震中人承先烈之弘志,秉先哲之遗风,以培育英才为己任,艰苦耕耘,在这里尽情挥洒青春年华,谱写了一篇篇感人华章。然而,上世纪末由于规模扩张以及地域限制等因素,学校发展出现瓶颈。具体表现在:一是粗犷式的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管理不够精致、规范、人本;二是教育改革的步伐滞后,未能根据学校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增班扩容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释等及时进行调整,使学校处于被动的应对之中;三是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处于滞涨期甚至开始下滑,区域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四是学校传统特色文化长期得不到转型升级,历史文化传统由财富变成一种负累。

2007年,学校从震泽古镇搬迁到吴江市府所在地——松陵。六年来,在校长徐月新等一班人的带领下,学校变革发展、高位攀升的过程就是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的实践过程。学校在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文化承创上实施“优质特色双轮驱动”战略,从蓄势待发到扬帆进发到生机勃发,谱写了转型发展的三部曲,实现了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跃进,探索出新形势下学校内涵发展的新路子,构建了具有震色的现代育人模式,使百年老校重新放射出耀眼光华。

构建“第二曲线”的过程是一个战略决策和科学实施的过程,它解决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实践路径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寻求新的突破、达到一种新的办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策略,更是一种不断优化调整,不断重塑、创生的过程。

顶层设计:探赜“第二曲线”的转轨点

学校发展的周期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曲线”往往代表着传统的、现在的发展状态,“第二曲线”则要寻找新的转轨点,寻找学校不断发展的状态。因为“如果你在第一曲线里停留的时间过长,你就有可能永远失去进入第二曲线的机会,重要的是你在关键时候敏捷地一跃”。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日新月异的时势变化,促使校长逐渐重视对学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的学校?我们应该办成什么样子的学校?将来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要科学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用“第三只眼”看自身,需要顶层设计,探赜“第二曲线”的转轨点,实现“关键一跃”。

“顶层设计”最初是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专用术语,简言之,就是从战略的制高点,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从高端到低端,统揽全局,一以贯之。

——沿波讨源:追寻文化传统的原点。

原点是道路的起点,是长河的源头,是坐标的中心。施氏昆仲,躬筑庠序,肇始兵火之间。晓庵祠堂是震泽中学学校原址,晓庵精神是震泽中学学校精神的原点;“育英”老校名包含的办学宗旨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原点;建校之初确立的“诚朴”校训是学校一训三风的原点。

——原始察终:静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当代作家、媒体人王开岭说过,一个人不了解历史,就会在历史近处失明。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有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个人和民族都要有身世感,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学校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震泽中学重新寻找、梳理、发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将封存在故纸堆、散布在校友中的文本记忆和非文本记忆,复活在校园文化中,并努力烙印在当下的师生集体意识和精神视野中。

重修校史,梳理大事节点——1923,“缔造艰辛”;1937,“战火重生”;1972,“首批省重点”;2007,“易地新建”……对历史大事作当代解读,让历史与当代互相激荡。

整合碎片,聚焦百科英才——各界英才“序长不序爵”,回归本真,摒弃奢华;追崇英烈,民族喉骨,真理化身,“北有张志新,南有陈耀庭”;编选校本教材,教育启迪后学……

——纲举目张:创生学校的理念系统。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实现学校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跃升的关键人物。震泽中学校长徐月新等一班人正是因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才会积极展望与谋划学校的美好愿景,在寻根精神原点和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创生出学校的理念系统。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比作一座“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理想追求,是学校发展的“应然判断”。中国教育史上无论是北大蔡元培提出的十六字教育精神、南开中学张伯苓的“公能”精神,还是晓庄师范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精神,都是以精神表达理念,以使命表达特色的。

一是自上而下高位预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震泽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发挥教科研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学校国家级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为学校走向优质特色作了顶层设计和高位预构,确立了以“养诗书宽大之气,育济世英才”这一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理念系统,统领学校精神、气质,具体涵盖办学目标、策略、管理、人才、质量、服务等理念子系统。

二是科学设计分层推进。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归式的子系统的科学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体系,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学校的核心理念分解为两个层级。“养诗书大气”之第一层境界是“植养诗书之气”,第二层境界是“涵养诗书宽大之气”。“育济世英才”之第一层境界是“致用”,第二层境界是“济世”。核心理念前句侧重在修养、治学层面,后句强调目的、功用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更是有机的整体;既承继传统文化精髓,又响应当下时代要求。

三是呼应落实“底层冲动”。顶层设计不是少数人的“拍脑袋”,而是全校师生的“大合唱”。是把学校全体成员的内心和精神凝聚为“同心圆”的过程。“办现代学术高中,树优质特色品牌”这一办学目标的达成,就是落实设计——沟通——分享的过程,同构发展愿景是洗练学校全体成员心灵的过程。当“顶层设计”真正内化为全校每一个体从内心滋生的动力,这才是无穷无尽的力量。

内源升华:培育“第二曲线”的生长点

震泽中学校友、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回访母校时深情地说:“我小的时候,学校里设有晓庵先生奖,奖品很简单,只是毛笔一支,金不换墨一锭而已,但王晓庵的名字能让我们这些育英的学生记一辈子。”何以小时候一个小小奖项让育英学子一生念兹在兹,牢记不忘?缘于晓庵精神!晓庵精神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成为整个人生持久向上的前行动力与精神后援。

王晓庵是被顾炎武誉为“学究天人”的明末清初的著名天文学家,历学翘楚,潜心经史;守节不仕,一生清贫,却著述不辍,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做出了卓著贡献。1923年,学校选址于王晓庵祠堂一墙之隔,办学之初,学校就深受晓庵精神之沾溉。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内源优势,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的校史教育中,都把参观王晓庵纪念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先生的爱国气节和治学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得以得天地之灵气,汲精神之滋养。

为弘扬王晓庵矢志于学、究学不辍的精神,震泽中学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晓庵天文小组”并设立“晓庵天文台”。其时,“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受到了极大关注,学校也因成功承办1984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夏令营等活动而闻名遐迩。1986年《江苏教育》第一期曾以“宇宙奥秘的探索者”为题对学校晓庵天文小组进行了报道。30年的传承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科普教育特色资源,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走出了一条“立足内源优势,融合现代科技,拓宽科普教育,凸现科学精神”的科普教育特色创建之路,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晓庵天文”成为震泽中学校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新世纪,新课改;新要求,新挑战。如何把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项目做强、做大、做优,在更高层面上承创发展,成为震泽中学的决策者反复思考的课题。学校做出了“项目——特色——课程”的建设路径选择,成功培育了“第二曲线”的生长点。

特色文化传承“对象化”“课程化”是校本文化发展的必然,“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创生新的、独特的、“为我所需”的课程文化。学校独立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学校已有的文化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可经过文化选择、整合,开发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实践中又会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贯穿各个环节。2009年,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研究”入选江苏省首批高中课程基地,学校开始从课程开发层面就晓庵天文科普推广、天文校本课程建设、天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分别开展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对国标课程进行“二次开发”。震泽中学挖掘各学科中的“天文”元素,并将其拓展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学校编著了九册系列教材,分别是《学究“天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中的生命探究》《谈天说地》《史海天文》。“晓庵天文”系列校本教材实现了感性与理融、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较好地体现出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研究之实,做到科学与人文、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的融合。

——利用社会资源。利用校内外各类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公园、校外天文台、天文馆、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等),构建课程资源平台。“晓庵天文台”和“晓庵天文公园”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实施平台。“晓庵天文台”是师生借助天文望远镜对月亮、行星、彗星、恒星等天体及有关天象进行观测、研究的平台。“晓庵天文公园”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天文主题公园,由“天文研习”“天文观测”“天文展览”“天象模拟”四大功能片区组成,是师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科普教育的平台。学校通过举办天文观测、天象表演、天文讲座、天文科教电影展映、天文科普读物推荐、天文图片展、天文夏(冬)令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推进“晓庵天文”课程的实施。

——依托师生专长。震泽中学利用30多年天文特色教育中所积累的师资优势,以“需求评估——资源调研——资源收集与整理——资源分析”为开发流程,通过文献查阅、社区调查、天文馆(科文中心)考察、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等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修能领跑:定位“第二曲线”的落脚点

震泽中学曾经的校名“育英初级中学”寄寓了办学者培英育才的愿望。百年诗书风雅,一朝桃李华秾,如何与时俱进,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走出现下人才培养的困局?如何培育新时代的新人才?这是学校教育应当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震泽中学提出培养“领跑人”的新理念,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人”是震泽中学的人才培养理想目标,具体而言,定位在“主动发展、思有主见、学有创见、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英才上;定性在“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品行高尚、意志坚韧”的德行上;定向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上。这就在学养智能、人格特质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领跑人”的内涵做出了明晰界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要培育“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人”,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成长自我,全面修能,成就卓绝。柳亚子为育英中学作的校歌中有“讲学持躬两卓绝”一句。“修能”,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要求,正呼应柳亚子先生对教育工作者的希冀,体现震泽中学教师对卓绝精神的追求、对卓绝境界的热望,同时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领悟教育幸福人生、培育时代领跑人的必由之路。震泽中学提出“修能成就三师”:即修学成为经师,修业成为能师,修德成为人师。2007年以来,学校以“‘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级阶梯”为成长层级目标,以“唤醒激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主要模式,以“项目推动,骨干引领,以点带面”为建设发展策略,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手段,努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现代学术性普通高中”。近五年,学校有3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有6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

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生命的事业,而且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伟大事业。”“要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震泽中学的学校气质是“容”字,校长徐月新在学校经常讲一句话:“宽松、宽容、宽厚。”在他看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就要兼容并包,对外,表现在容纳吸收;对内,表现为相互融汇、相互渗透。要包容个性,容人之短,用人所长;对同一个人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容忍师生过失,才可能长善救失,才能塑“大气”之态,育“大器”之才。他说:“如果老师被束缚得战战兢兢,没有职业的尊严,生活得不够优雅、从容;如果学生被管教得死气沉沉,没有青春的活泼,学习得不够主动、灵活,这个学校就没有足够的文化魅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校园东南角有一片果林,要不要围上篱笆,有过激烈的争论。徐月新校长决定不围篱笆,他说:“如果我们担心学生来采摘,处处围堵设防,我们还能培养出大气的人吗?还能够培育时代的领跑人吗?”如今,这一片果树林以敞开的自然风光接纳着学生,学生可以随意采摘果子,在课余时间来小憩,来写生,来抒怀,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没有铃声的生活课堂!何尝不是另一份没有分数考核的生命学业!学校里没有篱笆,开放果林;没有铁丝网,开放网球场、篮球场;没有隔离栏,开放亲水平台;图书馆开架借阅,电子阅览室自由开放……

华师大终身教授陆有铨曾指出:“教育就是一种合作性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合作。”“教育可以改变发展、丰富发展甚至停止发展,但不可以制造发展。学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来促进个体发展。”震泽中学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在尊重、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个性、发挥特长、锻炼才能的机会、环境和平台,使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不同情景下可能引发回溯析因型、现状评价型、未来选择型三级不同水平的自我意识。只有当人的自我意识达到“未来选择型”的水平时,才有可能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从而在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主体的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能力不仅是为了达成“领跑人”的育人目标,而且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最根本的任务。

2007年,震泽中学在调查实证后,大胆尝试,成立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代表组成,成员达五十多人。学生违纪,不是德育处处理,首先由学生仲裁委员会仲裁。该仲裁委员会下设审议组、和议组、调查组和秘书组等部门。纪律仲裁有严格的仲裁程序:仲裁前,接受当事人提交的仲裁案,召开预备会议,有5名仲裁员参加,了解和讨论情况。仲裁时,主要有如下几个环节:(1)仲裁主席宣布仲裁开始,介绍仲裁员;(2)介绍所要仲裁的问题和情况;(3)当事人陈述;(4)仲裁方陈述;(5)双方辩论;(6)顾问团发表意见,仲裁员进行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仲裁裁决;(7)秘书组将生效裁决张贴在学校公告栏向师生进行公告。

学生仲裁委员会主席、高三(14)班的李同学自豪地说:“以前针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都是由老师发出‘行’或‘不行’的指令,都是德育处处理公告,有时难免把这些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仲裁裁决使同学们甚至老师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最积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自我认同。要培养时代的领跑人,就要注重让学生自我觉醒、自我完善,不奢求每一个个体成为领跑人,而是在追求领跑的过程中主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将“主动发展、领跑精神”在学生心中化成一种深层次的意志与力量。张海迪的长篇小说《绝顶》中有一群勇敢的年轻人,尽管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上“绝顶”。这些勇士一次次向顶峰冲击,完全是出于对人类精神处境的终极关怀。他们是否登上了“绝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冲击“绝顶”的过程中,登上人类精神的“绝顶”。我们中间能够成为时代领跑人领跑时代的只是少数,但能否成为领跑人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想大事,做小事,在追求领跑的过程中心想远方,不停追赶,奔跑,超越!

查尔斯·汉迪认为:“当你已经做了,你还没有做,因为还有更多。”他形象地用两个同心圆来表示这种“做”与“没做”的关系,当我们自以为我们(或我们的事业)是一个内圆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我们(或我们的事业)的边界之外,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圆。任何一条曲线都会有增长的极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到同心圆的外面,在现有的曲线下滑前及时“领会变化”,建立新的曲线,“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续写、改写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