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拔毛鹅在寒冷地区的耐寒能力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拔毛鹅在寒冷地区的耐寒能力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研究经活体拔毛后的鹅在寒冷地区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每日每只喂100 g玉米面、200 g玉米秸粉,加盐0.3%和800 mL水(处理1),在气温0 ℃以下的条件下24只拔毛鹅在28 d内全部冻死;而多喂5 g生绒灵的处理(处理2)存活8只鹅。由此说明,在气温0 ℃以下的寒冷条件下,拔毛后的鹅羽绒生长极缓慢,必须在暖棚内生长,否则难以生存;生绒灵可以加快羽绒生长,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拔毛鹅;羽绒;临界温度;活体拔毛;耐寒能力

中图分类号 S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0-01

为了探索经活体拔毛后的鹅,在寒冷地区的耐寒能力,从而促进活体拔毛技术在冬季的推广,在洮南市向阳乡青松村某养殖场进行该试验,试验时间为2012年11月4日至12月1日,共计28 d,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洮南市向阳乡青松村地处科尔沁草原南部,东经122°48′~123°05′,北纬45°08′~45°22′,属北温带干旱气候。特点是:温度大,季节性强,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最冷季节在1月,月平均温度-23.6 ℃,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3.3 ℃,年平均无霜期133 d。

1.2 试验方法

为弄清拔毛鹅临界温度的问题,用当地纯白鹅60只,其中成年鹅30只,公母各半;当年鹅30只,公母各半。为便于记录,将鹅统一编号,分成3个处理。处理1:由24只鹅组成,其中当年鹅6只,6只;成年鹅6只,6只,均进行拔毛。每天每只喂100 g玉米面、200 g玉米秸粉,加盐0.3%和800 mL水,搅拌均匀,呈一握成团一松即散的混合食物,每日7:30、11:30、17:00各喂饮1次。处理2:由24只鹅组成,其年龄、性别所占比例与处理1相同,不同点是每天每只鹅多喂5 g生绒灵。目的是与处理1鹅进行耐寒能力和羽绒长势对比。对照组(CK):用12只鹅,其中当年鹅3只,3只,成年鹅3只,3只,均不进行拔毛。饲喂方法与处理1相同[1-3]。

将上述3个处理的鹅,分别圈于有围墙和简易棚盖的鹅舍内,其条件与传统养鹅方法相同,固定专人饲养,做好每日气温记录和鹅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与死亡记录。处理1、2组鹅在同一时间拔毛,拔毛前称重、死亡后称重,并做详细记录[4-6]。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期内,处理1 24只拔毛鹅均在28 d的试验期内先后全部冻死,死后平均体重较拔毛前减轻1.12 kg。处理2 24只拔毛鹅,在28 d内先后死亡16只,剩下8只,死后平均体重较拔毛前减轻1.2 kg。CK未拔毛鹅12只,无一死亡,均生长良好(表1、2)。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证明,经活体拔羽绒后的鹅,在每日喂给100 g玉米面、200 g玉米秸粉,加盐0.3%,水800 mL左右的混合食物(处理1),粗放管理,气温最高1.5 ℃,最低-12.5 ℃,平均-6.2 ℃。处理1 24只鹅先后在28 d内全部冻死。由此说明,鹅拔毛后,在寒冷地区必须在暖棚内饲养,以创造一个适合拔毛鹅生长的小气候条件,否则,鹅拔毛后,在气温0 ℃以下的条件下是难以生存的。

(2)在气温0 ℃以下的寒冷条件下,拔毛后的鹅均表现羽绒生长极缓慢,其原因是鹅皮肤因冷空气的刺激,使末梢循环受阻、皮肤变红、变紫,并使毛孔紧闭,使毛囊减弱了对含硫蛋白的吸收,从而降低了羽绒的再生能力。

(3)鹅体受冷后表现出浑身颤抖,趾蹼被冻肿胀,呈僵直状,走路困难,卧地采食。有的鹅被冻伤,死前食欲大减,呆滞。

(4)喂生绒灵的处理2优于处理1,从羽绒的长势和耐寒能力看,比处理1少死亡8只鹅。羽绒长势也比处理1稍快,但因仅喂10 d,数据尚少,尚待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刘爱军,王保华,马秀丽,等.冬季塑料暖棚饲养母鹅拔毛产蛋的试验[J].中国畜牧杂志,1993(1):48-49.

[2] 王立斌,刘连忠,胡洪图,等.活鹅拔毛试验报告[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8(1):47-48.

[3] 赵明全.冬季种鹅的饲养管理[J].乡村科技,2011(10):34.

[4] 方黄犬,朱玉梅.鹅的生活习性与饲养管理[J].安徽畜牧兽医,2005(5):19.

[5] 梁珊.南方地区雏鹅抵御冬春寒冷的技术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1):12-13.

[6] 刘香萍,李国良,崔国文.籽粒苋的青贮效果及对产蛋鹅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2003,23(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