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儿童探究能力要从儿童特点入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儿童探究能力要从儿童特点入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索研究、创造与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提升儿童的数学探究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儿童的数学探究能力呢?本人以儿童思维特点入手,结合课堂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 营造探究氛围,诱发探究动机

基于儿童视角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来激发儿童的探究动机。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创设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视角创设问题情境,做到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又能让儿童尽快进入探究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为了揭示平移的本质特征,可创设充满趣味的“二鸟相争”的故事:一天,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黄鸟站在船头,青鸟站在船尾,两只小鸟在不断争吵着。黄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青鸟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谁也不服输。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顺势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你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假如不用尺,现在给你们一张格子图,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

在问题情境调动下,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状态,经过猜想、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学习积极性高涨,很快就发现了物体平移的特征。

提供丰富的探究素材,诱发探究动机。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主要出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因此,为了激发儿童的探究动机,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探究素材就非常必要。

例如,每次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何是“各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理解不深刻。为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特征,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探究。其一:一张10×10的百数表,可以用来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结合这些数探究3的倍数规律;其二:一张数位顺序表和一些小棒,可以在数位顺序表下用小棒摆出一些3的倍数,观察小棒的根数来发现规律;其三:一个计数器,通过拨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观察珠子的个数来发现规律。这些探究素材,很好地诱发了学生探究动机,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二、 关注儿童思维,开放探究空间

顺应儿童思维,提供足够探究空间。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然而,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顺应儿童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更需要足够的空间。

例如,在探究圆面积的公式时,由于圆是曲线图形,其面积公式的推导和以前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没有课前预习或者教师提示,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可以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探究圆面积公式非常困难。有位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另辟蹊径,利用了学生喜欢剪纸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多次剪圆来探究方法:对折一次剪、对折两次剪、对折三次剪……在剪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步渗透了极限思想,而且意识到把一张纸对折次数越多,剪一刀剪出的圆就越圆,从而发现圆可以看成是有许多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这样化曲为直,就容易想到可以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不急于告诉结论,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通过一次次的操作探究,顺理成章达到了教学目标。

读懂儿童思维,发现探究过程闪光点。

由于儿童的思维程度和成人不一样,观察、思考的角度也很不一样,因此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令老师疑惑不解的情况,甚至于会出现老师无法想象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应该尽量多听听学生的思维过程,读懂儿童思维,发现他们探究中的闪光点,当儿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肯定时,就会爆发出更大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在学校的围墙边,用长24米的铁栅栏,围一个四边形的花圃,怎么围面积最大?我本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列举填表探究出一个结论:周长相等的四边形,长和宽数值越接近,面积越大。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通过填表、观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我可以围出比36面积更大的四边形。”我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他很有道理地分析道:“既然是在墙边上围花圃,可以利用一面墙,围三面就行了,我看到好多花圃都是这样的围的。”多么有价值的想法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于是我马上调整教学计划,让同学们探究这种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随着探究的深入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老师,如果一面靠墙,当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最大。”这时,学生的思维也一下打开了:生活中有没有特殊情况,可能借助两面墙甚至三面墙来围呢?我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作进一步探究。试想,如果我一味按照教案上课,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不理解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探究欲望,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

优化儿童思维,发展探究能力。

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思维有时是比较混沌的、粗浅的、感性的,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儿童的探究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数学教育家佛兰登塔尔所说:“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孩子们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优化儿童思维,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对于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的探究往往会陷入迷茫,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有时光靠计算、观察是很难发现规律的,不妨换个角度探究,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一下打开了思路,探究活动得到深入发展,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

三、 即时评价反馈,感受探究乐趣

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也许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总之,孩子是需要鼓励、激励的。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即时评价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丰富评价语言,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情感变化,从不同角度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同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变化评价方式,用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妨变化评价方式,用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让课堂探究更加生动有趣。比如,探究中当学生发表某个发现或观点时,教师不必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合作互评、全班争辩等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发他们讨论、争辩,在争辩中反思,在反思中再探究,让学生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燃参与探究的热情,感受探究的乐趣,推进探究过程更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