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看东方建筑形式中精神内涵的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对东方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外在形式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引申出建筑形式与精神内涵之间的联系,并以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日本相关现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国内建筑界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东方建筑形式;精神内涵;变化
几乎和人类社会并驾齐驱发展而来的建筑史历经数以千万年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更凝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结晶,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不同的文化,信仰,追求和情感。而今,建筑形式在满足了结构与美感的基本需求后,进一步引入了精神内涵的深层诉求与表达。长久以来,这种建筑形式与表达内容间的平衡一直被作为建筑学界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被反复分析实践。
一 东方建筑中的形式与内涵
随着地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科学文化的前进与发展,东方建筑的形式也不断变化探寻着,设计者们试图通过更加丰富内敛的细节展示和更加先进的建筑手段来营造一种能将日常生活中不为人们轻易察觉的隐秘晦涩的沟通欲望藏匿其中的建筑空间,成为一种精神的外在释放与表现。东方世界自古以来,似乎就与神秘、优雅、富饶这样非理性可解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细追其建筑形式,大到一座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亩堂前殿后的中庭,也无一不是暗含一种迥异于西方理性的独特韵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那些轻灵的四角飞檐,巨大恢弘的屋顶和繁复的细部装饰,而格局上则擅长使用较为封闭的空间来拟述一种相对地域区块内的宽广与博大,静谧与悠远。因此古时的东方建筑常常给人以一种华丽而坚韧,神秘而肃穆的整体感觉。
这种形式感极强的建筑模式的产生,是建筑的物质外在属性与诸如易经、五行、儒道思想等传统东方哲学之间产生的往复性的影响结果。严格的宗法礼教、宾舍关系造就了皇城别院的规整厚重,而“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更是使得东方古典建筑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重与向往。
二 形式之于内涵的关系
形式是建筑获得评价,被赋予意义的载体,一个建筑物的实体化必将带有一定的形式感,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因此形式成为沟通建筑内外秩序建构与环境负荷的双向媒介,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种独立的逻辑形式,依附着建筑的物质可见的外在构成而存在。当然,形式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被意义反馈。翻看东方建筑史的同时更是在审阅东方的历史、文化与特质。因此一旦建筑本身的内在意义或精神内涵被固化,这种向形式的反馈也会相应的陷入僵化。
三 东方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阵改革的浪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向往日常之外的惊喜与另类,忽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寂静的丰富情感。这种对来自生活的温馨与平和的不善观察,造成了现代人们的浮躁,不安,甚至恐慌。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方这个古老神奇的土地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绝大多数作品和现代城市标志性建筑无一例外的展示出以包豪斯风格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审美倾向。原本移步换景,渐入佳景的东方妙境被转为对技术的盲目追求,对外在美感的平铺直诉,对人力的一种狂妄的表现欲望。但在这样一个东方文明整体低靡不振的现状下,日本建筑设计凭借其对于东方古典文化的执着探究而异军突起,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糅合,既保留下传统文化中的一脉相承的东方特质,又通过现代技术与手段,使得传统工艺更加趋于精致,产生了“枯山水”这样独具现代东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对比之下,我们更应反思当今的中国建筑。
四 国内建筑形式上的现存问题及相关思考
任何体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应文明中的,建筑的设计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而传统文化又借建筑得以丰富并发展。东方文化是一种朴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现代科学的独特哲学体系,但现在许多建筑师们抛弃本国文化,试图完全以西方的、现代的文化理念去表现其所谓实力与深刻,这种看似异军突起的聪明作法却恰恰是愚昧的,我们不难看到现今世界各地,到处都是那些相似的高楼,雷同的幕墙,反观贝聿铭先生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既使其设计具有了东方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更使其在“奇观建筑”喧嚣尘上的今天,依然保有其崇高的大师地位。
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代表是对过往建筑风格及形式的不加思考改良的照搬抄袭, “完全新的东西是无法吸收时间的。我们要做的是改良,是终结僵硬的类型” 。近年以来,复古仿古之风渐盛,许多地区或为兴建旅游景点,或为塑造地方标志景观,但放眼看去,却均难以超越真正的传统古建,追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由此可见,建筑并不只具有单纯的建设展示作用,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强大的真正比照。时代已然如此,建筑责无旁贷,因此在漫天呼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的今天,我们更应从注重内在精神涵养与追求的角度出发,纠正建筑形式中过于明显的西方审美倾向,重视在传统文化环境的延续变更中,东方文明真正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和参考标尺,使建筑与环境及精神内涵间形成一种平和对等的姿态,使一切无关强弱,而处于一种刚刚好的临界点。
参考文献
[1] 郭屹民.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J].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梁思成, 林洙.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J].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J].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