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咽痛泛谈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咽痛泛谈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咽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病机较为繁琐,临床亦少有单论咽痛治法之专著。实际其与五脏六腑关系极为密切,一旦发为固疾,治则周折矣。固总结咽痛临床常见之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整理论述,以资临床处理之用。

【关键词】咽痛 脏腑辩证 治法方药 守方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03-02

咽痛乃临床诸多病症中一症状,多为伴随症状,经典亦鲜有单为其独列及系统论述者。然生活中却有不少患者却为此而饱受病痛折磨。虽不致命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可忽视!咽喉与人体五脏六腑之关系,中医基础理论已有较为明确的论述,治疗咽痛责之于脏腑亦无可厚非。固临床治疗亦应以脏腑经络为依据,辨证施治。临床之喉痹、喉痈、喉喑、乳蛾亦或急喉风等诸病,皆可伴有咽痛。而单以咽喉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现代医学多统称之为咽炎,又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临床病人又以罹患慢性咽炎而备受折磨者居多。为求治病求本,切不可见咽痛而但治咽,须辨脏腑分虚实,以此为本则治无失焉!

1 咽喉疾患,首责之肺。《灵枢・脉经》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此处之肺系即指咽喉。咽喉乃肺系所属,肺主气,咽喉为正常呼吸之通道,咽喉与肺关系极为密切。咽痛当先辨肺之虚实,临床常见咽痛多为邪气犯肺,循经扰及咽喉而发病。其主要分型为:

1.1 表寒肺热

风寒袭表日久可入里化热,热邪上扰咽喉则发咽痛。其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息粗,咳吐脓痰,身痛,口渴,咽痛较甚,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滑数。治法当解表清里,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解束表之寒,清郁肺之热,寒热一除,咽痛自解。

1.2 风热犯肺

临床症状为咳嗽频剧,或音哑,喉燥咽痛,口干咽喉红肿,痰出不爽粘稠或黄。伴恶风,汗出不畅面赤鼻塞,身热较重,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法以疏风清热,解表利咽为主。方用桑菊饮加射干、山豆根、赤芍等。另有以小儿清咽颗粒治疗本证者,其方组成为:金银花、升麻、薄荷、石膏、陈皮、甘草等。本方更适应于风毒邪热搏结于咽喉之喉痹。诸药和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退热止痛之功效[1]。

1.3 痰热壅肺

临床症状主要为:声音嘶哑,咽喉肿痛,或失音,咳吐黄痰,痰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面赤身热,口干口渴,脉滑数。本证为痰热壅肺,上蒸咽喉而痛甚,痰热伤津耗液固有大便秘结。治疗当以清热泻肺,利咽开音为主。方用泻白散加减,可酌加黄芩、杏仁以宣利肺气,清解肺热,瓜蒌仁、贝母、天竺黄、竹茹等清热化痰,生津润肠。

1.4 血瘀痰凝

咽部有异物感,灼热微痛,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畅,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微白或黄,脉弦滑。多为邪毒日久,炼津成痰,阻滞气机,血行不畅,邪毒与痰搏结于咽喉,故有灼热及异物感。治法当祛瘀化痰,散结利咽。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加赤芍、丹皮、香附、枳壳、郁金等,共奏祛瘀化痰,散结利咽之功。

1.5 肺阴亏虚

午后手足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痛不适,舌红苔薄,脉细微。 治法当以滋补肺肾为主。因肺阴亏虚则虚火上炎,灼伤咽喉亦或由咽喉失养而发为痛。此痛不似实火之剧痛,稍说话时间较长则加重当为干痛。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方用生熟地滋补肺肾之阴,百合、麦冬共补肺阴,玄参清降虚火,桔梗既可载药上行又可利咽。另有报道,以红景天与竹茹两味药养阴清肺利咽疗此型咽痛。红景天味甘,性寒,归脾肺,可建脾益气,润肺止咳,活血化瘀[2]。合竹茹清热化痰,共显奇效。

1.6 燥邪伤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燥胜则干”“燥从火化”,燥邪袭肺多致肺津耗伤,无力滋养咽喉或火毒上攻咽喉而致病。多为风燥相合致病,除此还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

⑴风燥:

多有干咳,咽喉干痛,鼻唇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舌干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此时用药当以润燥为主,法当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加减。

⑵凉燥:

干咳少痰,咽干痛,鼻唇干燥,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此时用药当温而不燥,润而不凉,防生它变。方药以杏苏散化裁用之。亦有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咽喉肿塞而痹痛[3]者,可以防风通圣散之类疗之。

1.7 暑邪袭表

暑性多热,侵袭人体最易伤津耗气,殃及咽喉而致咽痛。多有面红目赤,头痛,咽干痛,乏力,苔薄黄,脉浮数。治当以祛暑益气解表为要。方用清暑益气汤之类加减疗之。

2 《素问・热论篇》有“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嗌即咽喉。足阳明胃经之支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咽喉乃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之通道。《内经・太阴阳明论》言“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气者当为肺气,而地气则为脾胃之气是也。脾胃内在病变亦可以反映于咽喉疾患上。临床与脾胃相关咽痛有:

2.1 胃火炽盛

口燥,咽干痛较剧,渴欲饮水,面红多汗,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多为胃火循经上灼咽喉而痛。治当清泻胃火,利咽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以竹叶、石膏清泻上逆之胃火,人参、麦冬养胃生津,甘草、粳米以养胃气,全方相合以治食气之壮火。

2.2 脾胃气虚

脾胃乃肺金之母,脾土不及则肺金无以生。症以气短乏力,食少纳呆,咽痛不甚,舌淡苔薄脉弱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之辈可奏效,本固则邪可祛。《千金方・喉咙论》言“喉咙者,脾胃之候也。”咽喉疾患论治及脾胃亦为正论。

2.3脾虚痰瘀

脾不化湿,湿浊内生,聚于咽喉而致咽痛。咽喉有异物感,喉核红肿,表面有脓点,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易脱,脉缓弱或细涩。治当健脾和胃,化痰祛瘀,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3 肾脏与咽喉关系亦较为密切,“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乃《素问・热论篇》所载。另《缪刺论篇》言“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亦说明咽喉疾患与肾有关。主要分型包括:

3.1 肾阴虚

肾阴虚为较为常见之咽痛病因,阴虚则龙火升腾,闭阻咽喉则咽痛不已。临床症状多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梦遗,舌红苔少,脉沉细。治当滋肾泻火,方用三补三泻之六味地黄丸加减。

3.2 脾肾亏虚

症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舌红无苔,脉细数。此痛不甚,咽红不肿。治疗当以健脾滋肾,润喉止痛为则。方用仲景《伤寒论》方猪肤汤加减。猪肤滋肾养阴,兼清瘀热,米粉健脾止泻,白蜜甘润,润肺滋燥,三味合用乃疗阴虚咽痛之良方。

3.3 里寒外热

本证乃阴盛格阳之侯,内寒为真,外热为假,阴格阳于外,虚阳外浮而致咽痛,症还可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面色赤。本证禁用大苦大寒之剂,否则即时毙命!急当回阳救逆,温通脉气。通脉四逆汤主之。可酌加平和之桔梗等利咽之品。世人但知热咽痛,而不知寒咽痛。盖以冬月伏寒在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所谓回阳就是使龙归原位,所谓救逆就是使龙火不再飞腾[4]。

4 《千金方・咽门论》“咽门者,肝胆之侯也……若脏热,咽门闭而气塞;若腑寒,咽门破而声嘶……热则通之、,寒则补之。” 《内经・至真要大论》亦言“少阳司天,热盛则丹胗外发疮疡,呕逆喉痹。”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循喉咙之后。肝胆之变,亦可累及咽喉,其主要分型有:

4.1 肝火上炎

肝胆之火上炎则必灼伤咽喉而致咽痛,木火刑金是也。此时定有胸胁胀痛,口苦目赤咽干痛,烦躁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治法当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可奏效。有以小柴胡汤加减合银翘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乳蛾属肝郁者80例,痊愈42例,总有效率96%[5]。

4.2 肝郁气滞

症见:胸胁胀痛,情志不舒,口苦默默不欲饮食,善太息,咽痛,舌红苔薄,脉弦。肝气郁结则循经上扰咽喉而致咽痛。治法当以舒肝解郁为要。方用柴胡树肝散之辈加减。

5 手少阴心经之支从心系夹咽,系目系,心脏病变也可累及咽喉,其分型主要有:

5.1阴虚火旺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上窜咽喉而致咽痛。症多: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痛,思虑劳心则重,伴腰膝酸软,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当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共奏滋阴血,降心火,安心神之功效。

5.2 心火炽盛

心火上炎及下移小肠可致咽痛,此时当有口苦目赤,小便短少,或大便干结,舌尖红碎,咽喉红肿疼痛较剧。治当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或石膏汤方加减。

单以咽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者,临床多定为咽炎,急性发作者尚不难治,难在发展至慢性后治疗起来收效甚佳者不多。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施治者辨证不准,用药不当,以致收效甚微;其二,因此证为慢性病,治疗起来多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因为没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对治疗失去信心而难以坚持治疗,服食十几剂药后便放弃治疗。故造成临床所谓慢性咽炎难以治愈的现象。其实倘若治疗得法,用药疗程足够治愈慢性咽炎亦并非难事。余偿见一老中医治疗慢性炎咽独守一方,他认为此病既为慢性病,多久病及肾,皆有阴虚火亢之本,守其本而治之定可收效。他所用的主方是导龙入海汤化裁治疗,方中重用生地、熟地、生龙骨、生牡蛎及麦冬,辅以少量附子、肉桂,配以桔梗、牛蒡子、连翘等利咽之品。重用生熟二地滋阴养血,生地又可凉血,以纠肺肾之阴血亏虚,生龙牡既可重镇安神又可潜阳,以制过亢之龙火,牛蒡、桔梗之辈皆利咽化痰之品。唯附子、肉桂的运用令人费解,本来就虚火上亢,却用大辛大热之附桂,岂不更加助火伤阴,火上浇油令火更盛!实则不然,附子虽性辛热,却为命门之主药,能入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肉桂可鼓舞气血生长,此处可助二地补血养阴。因此此处用附子、肉桂非但无助火之虞,反而可以助君药之力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倘咽炎再兼其他症状可再临证加减,此方果一妙方也!守方治病也是有其根据的,并非无稽之谈。

综上所述,咽痛一症,可为兼症出现,亦可作为主症出现。临床论治直须抓其主要病机,辨证施治,严于用药,以整体观待之,恪求治病求本。切不可见咽痛而仅局限于咽喉这一点上治疗,那就违背了治病求本之原则,非良医之所为,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愚举!另外,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切不可半途而废,使之了解实际情况建立战胜顽疾之信心,定可取得事半功倍之神效。医者亦更需明审阴阳辨本末,施治起来定可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余德钊《小儿清咽颗粒治疗疱疹性咽峡炎4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6年4月版.

[2]白正学《红景天临床应用举隅》;《新中医》2006年4月版.

[3]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4]刘力红 太阴病纲要之四逆汤解;《思考中医》.

[5]姜雪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