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过敏原临床检测方法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过敏原临床检测方法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敏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涉及面非常广泛。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病因,给预防和治疗造成困难,致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在临床上很多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接触了过敏原有关。而临床上多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通常只是做缓解症状的治疗,而没有找到引发过敏的真正原因。经常过敏的患者,一定要做一下过敏原筛查检测,查清楚到底是接触性的、食入性的还是吸入性的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些年我院对临床上的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将结果探讨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选取门诊诊断为荨麻疹、皮炎和湿疹的患者117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7例,年龄8~71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病程3周~26年,所选病例为皮损泛发,病情较重或经多方治疗病情反复不愈者。所有受检患者2周内未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停用抗组胺药3天。

1.2 方法:

1.2.1 点刺实验:点刺实验就是用特制的点刺针,将皮肤做点状刺伤,这样可以使过敏物质与人体接触引发反应,就此找出过敏原体外检测。点刺试验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皮内试验,是目前国际特别是欧美国家推崇的过敏原体内检测方法。因其是皮肤的点刺液仅为皮内试验的万分之一,安全性及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由于皮损小,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等特点,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皮内试验。

1.2.2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皮肤对接触物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这种物质过敏。斑贴试验的应用已有百年历史,对接触性皮炎及某些过敏性皮肤病诊断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证明,促进了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检测的发展。我院采用欧洲标准化检测试剂,检测精准。适用于接触性皮炎、湿疹、职业性皮肤病等因接触某些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发生的皮肤病。

1.2.3 测定帽(CAP)过敏原检测系统:它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并公认较为可靠的过敏原定量体外检测系统,这种敏原检测方法主要原理为酶联免疫荧光测定法(FEIA)。CAP系统建立于新型固体相―装在小胶囊中的亲水性载体聚合物上,由一种经溴化氰活化的纤维素衍生物合成,与过敏原有极高的结合能力。其过程为将50标准血清或患者血清加入到固有相,再将酶标抗IgE二抗加入到固有相中,最后测定荧光并与标准曲线比较。

1.2.4 UniCAP检测: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研制的UniCAP全自动体外诊断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检查过敏原实验室系统,已获得国际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的确认。以其安全性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被国际上誉为“过敏原检测的金标准”。 过敏原共价结合于CAP的纤维素固相载体上,与患者血清样品中的特异性IgE抗体反应。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GE参考品绘制标准曲线,由荧光强度可推算出样品中的IgE浓度。可检测包括吸入、食物等600多种过敏原。通过简单的血样采集,就可快速而准确的得到检测结果,同时还可检测出过敏的程度。

2 结果

经过我院检测后,再荨麻疹、皮炎和湿疹的患者中排名前十位过敏原分别是:螨和昆虫(占52.97%)、霉菌(占39.35%)、海鲜类(占37.17%)、组胺(占32.58%)、酵母(占28.41%)、食用防腐剂(占23.28%)、抗氧化剂(占19.67%)、蛋黄(占14.11%)、甜味剂(占10.01%)、香料和药草(占8.65%)。

3 讨论

近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发现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涉及的疾病也极其广泛。呼吸科各类发病的病因中,过敏原也是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态炎症和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性的疾病。儿科中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也较为常见,由于各种原因,过敏原在我院儿科的检测病例不多,但是根据国外的研究统计结果指出,在儿童慢性咳嗽中,过敏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医学领域里,由于过敏原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复杂性。

荨麻疹、皮炎和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难以查找。受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加重、食物添加剂使用增多及装潢材料的广泛应用等因素影响,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准确定位过敏原从而有效避开致敏物或进行相应脱敏治疗对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根治起关键性作用。总结上面讨论的内容,我院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对于过敏性疾病,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系统寻找病因,脱离接触,并积极对症处理,痊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接触致病因素,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张颖 杨兆红皮肤过敏原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3(11):112-113

[2] 朱威 赵琛 慢性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31(2):9394

作者单位:163316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