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化学概念不管叙述长短,其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因此,化学教学离不开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消化、运用概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并不十分困难,关键是要选择好角度,找准切人点:

一、讲解概念 紧扣关键字词

重视对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是纯净物,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

再如,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中的哪一种。

这一题看似简单,主要看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没有把握得准,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见,该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本题的知识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后,要举些事例加以印证便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剖析概念,联系具体实例

对一些叙述比较长,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解,并结合具体题目的分析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理解、掌握和运用。

如,如何准确理解“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此概念文字叙述的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初学时学生理解起来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将概念的组成分成四个部分逐一剖析:其一,温度一定;其二,溶剂一定(100g);其三,饱和状态;其四,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四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剖析“饱和”理解什么是“饱和状态”。

又如,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四种说法中有一种是不正确的,请把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四种说法:(1)、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2)、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4)、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剖析思路: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克,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如: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判断通过降温还是蒸发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等;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两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则它们在该温度下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则相同。

理由说明:(1)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0克A,则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A,即在t1℃时,A的65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克。(2)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由于在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即它们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4)由于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

由此可见:(1)(2)(4)正确,(3)错误;

解答本题的思路仍然建立在,对溶解度概念理解的四个部分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更能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

三、比较概念,不同角度思考

教学时教师要找出学生对概念内容易含混的地方,选择不同的角度表达出来,让学生判断正误,能使学生全面领会概念内涵。

举例说明,“氧化物”首先要是化合物,而且强调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的一种必须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是氧化物,为了是学生能够深人的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来思考:“氧化物里必须含有氧元素,那么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通过变换表达方式进行甄别,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来思考这样的问题:目前,饮用水的消毒剂普遍使用ClO2。从物质分类来看,ClO2属于氧化物 、酸 、碱 、盐四种物质中的哪一种?

对照概念可以看出,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而ClO2是由Cl元素和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

由此可见,化学概念的教学,不是靠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抓住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深入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比较,通过具体实例仔细分析,加深理解,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云飞 浅淡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与学业评价方式 [J]《化学教与学》 2011年05期

2.金健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