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时时刻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诠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时时刻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诠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用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讲述了她创作《达洛维夫人》期间的故事。将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片段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描写了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揭示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的心灵世界。电影展示了小说家的生活及她在塑造小说人物达洛维夫人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和矛盾。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精神抑郁

一、《时时刻刻》剧情介绍

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是2002年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发表于1998年的同名小说。这是一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的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其中“The hours”是伍尔夫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好莱坞影片。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了英国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故事,以真实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小说《达洛维夫人》期间的故事和虚构的另外两个女性的生活故事共同演绎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

电影《时时刻刻》讲述的是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三个女性在电影中分别是1923年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在创作小说《达洛维夫人》并且精神濒临崩溃的现代主义小说家、1951年纽约的劳拉·布朗——一直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的家庭主妇和2001年洛杉矶的克拉丽萨·沃恩——一个双性恋、编辑,被她深爱的前男友理查德称为达洛维夫人。伦敦郊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正在完成她的超乎寻常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深受抑郁症折磨的弗吉尼亚构思着达洛维夫人的生活与抗争。1951年,在美国洛杉矶,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Laura Brown),正在阅读小说《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劳拉,对自己安逸的生活产生了不满。第三个出场的2001年纽约的克拉丽萨·沃恩(Clarissa Vaughan),是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萨的前男友、杰出的诗人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因艾滋病而濒临死亡的边缘,精神萎靡不振。克拉丽萨正精心准备一个聚会,因为理查德的诗歌获得了大奖。

三个女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却因为弗吉尼亚的小说《达罗维夫人》而紧密相连。电影用印象式的碎片,华丽的蒙太奇手法,瞬间的意识流动,展现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活结构,用超现实的手法将伍尔夫传记片段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描写了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揭示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的心灵世界。

二、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简介

现实生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出生于英国,是英国文学史上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可以说,她非常幸运,父亲是英国著名学者和出版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家中经常有当时的英国文学名流出入。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和兄弟姐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家成为文学中心。1912年,她与报界人士伦纳德·伍尔夫结婚,于1917年共同创办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一个积极的女权运动者,强调女性的精神独立,她的《自己的房间》(1929)成为女性文学的传世佳作。她倡导现代主义潮流,特别是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1925年,伍尔夫发表了《达罗维夫人》,这篇小说标志着伍尔夫脱离了传统的写作轨道。用意识流的手法记述12个小时内一位上层社会妇女的内心活动:达洛维夫人为准备家庭聚会上街买花,在车声人语里她想起几十年前婚姻的选择、与女儿的关系,等等。

1941年3月弗吉尼亚·伍尔夫感到恐惧不安,她害怕又一次的精神崩溃而不能恢复,于是投水自尽。

三、电影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物诠释

用电影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说,那就是“用一天的生活来展现一个人的一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主人公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劳拉·布朗读到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花。克拉丽萨·沃恩说:“我要亲自去买花。”三个不同的时空里,三个不同的女人,却做着同样的事。买花隐喻着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有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被压抑、被控制的感觉,都渴望自由、渴望更有意义的生活。弗吉尼亚·伍尔夫选择死亡,劳拉·布朗选择离家,克拉丽萨·沃恩目睹死亡。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内心世界的痛苦:她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让她那么决绝地要放弃宝贵的生命?投河自尽前,在留给她丈夫的遗书中她写道:“我感觉我快要疯了。我不能让这样可怕的情况继续下去了。我恢复不了健康。我听到一些声音,这让我不能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我和它斗争过,但是却再也不能够继续了。我将我的欢乐归功于你,但是现在这些欢乐却再也不能继续了。在今后我也将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了。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更开心了。”她写道,“没有我,别人会活得更好”。内心的挣扎、精神的痛苦和抑郁症的折磨使得她只能通过自杀来解脱。

电影中,在弗吉尼亚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的眼里,弗吉尼亚是个病人,她患有精神抑郁症。为了治疗弗吉尼亚的精神抑郁,伦纳德·伍尔夫把她从伦敦带到宁静的里奇蒙德,有专业的精神医生为她治疗,生活上也有女佣伺候。弗吉尼亚在生活上是衣食无忧的。至少表面上看,丈夫对妻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殊不知,弗吉尼亚不知如何同女佣内丽(Nelly)相处。女佣内丽认为,弗吉尼亚是个不尽责的女主人,甚至没有给她指令中午该做什么。实际上,弗吉尼亚不想被家庭琐事所打扰,她惟一在乎和关心的就是写作,她全身心地沉浸于当时正在构思的达洛维夫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弗吉尼亚对于里奇蒙德的生活感到窒息,有被囚禁的感觉。对她来说,平和宁静的生活像一个牢笼,束缚了她的自由,让她逃脱不得。终于,她趁丈夫在花园里除草的时候,她偷偷地溜出了家门,来到开往伦敦的火车站站台。她想念伦敦,想念伦敦的生活,恳求伦纳德带她回伦敦。伦敦,对弗吉尼亚来说,应该是自由的象征。很显然,她已经厌烦了被她丈夫控制的、永远被当作一个精神抑郁症病人的生活。她向伦纳德坦言:“我住在我不希望住的地方,过着我不希望过的生活。”但是最后,她不得不把火车票放入自己的手袋,无奈地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里奇蒙德的家。纵然有诸多不愿,还是选择做一个温顺的妻子。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女性的真实情感是被压抑的,是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虽然她和伦纳德·伍尔夫有异性恋婚姻,但她还有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在电影中,当姐姐瓦内萨(Vanessa)结束拜访临别的时候,弗吉尼亚狠狠地亲吻着姐姐。但她不得不掩盖对她姐姐的爱,因为同性恋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不为人们所接受。她感到无比的压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她的精神崩溃越发严重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她选择沉河自尽的诱因之一。死亡是她惟一的解脱途径。

在电影中,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劳拉·布朗和21世纪初的克拉丽萨·沃恩两个女性的故事,叙述或者延续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对她俩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951年,生活在洛杉矶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还有4个月就将生育她的第二个宝宝。她儿子可爱,家境富足,生活安逸。她一直在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劳拉·布朗虽然也有体贴入微并深爱着她的丈夫,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庭主妇。丈夫生日的那天,丈夫为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居然自己去买了花。看似是丈夫对自己的体贴和照顾,实质是自己的命运被丈夫安排,自己似乎是为丈夫而活着,缺乏生活的意义。她不时地感受到一种对女性的压抑。为了表示对丈夫的爱,她决定为丈夫做一个生日蛋糕,却发现自己连一个蛋糕都做不好。失败的蛋糕隐喻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的生活。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在吞噬着她。她感到痛苦万分,和弗吉尼亚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希望以死亡来解脱。这时,邻居凯蒂(Catty)来访,拜托劳拉帮忙喂食她家的狗,因为凯蒂要去医院检查身体,有可能要做手术。凯蒂羡慕劳拉怀有身孕,为自己不能当母亲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女人而伤感。劳拉不由自主地拥吻了凯蒂,同样表现出了同性恋的倾向。她重新做了一个蛋糕,整理好了厨房,开车把儿子送到朋友家。接着她来到一家旅店,拿出安眠药,躺在床上,准备自杀。她幻想着自己的床被河水吞没。

劳拉抚摸着鼓鼓的腹部,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决定回到丈夫的身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不过她最终还是抛弃了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用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无忧而压抑的生活,选择了自由。

2001年,在纽约生活的克拉丽萨·沃恩,也演绎了达洛维夫人的生活。她是一个双性恋者,她有共同生活十年之久的女莎莉(Sally),同时又深爱并照顾着前男友理查德·布朗——理查德深受艾滋病的痛苦折磨。理查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获得了诗人的最高成就奖,克拉丽萨为他感到自豪。理查德称呼克拉丽萨为达洛维夫人,并告诉她“我只是为了你而活着”。这天将举行理查德获奖的授奖仪式,克拉丽萨要为他精心准备一个聚会。早晨她去花店给他买了鲜花,并力邀他出席。他厌恶自己因艾滋病而残缺的身躯,拒绝参加。经过克拉丽萨的反复劝解,理查德终于答应出席聚会。克拉丽萨下午三点半来到理查德的居所来接他,却亲眼目睹了理查德从自家的窗台跳下,自杀身亡。死亡对理查德来说是一种解脱。小时候,母亲毅然决然离开他的情景再一次出现在眼前,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于是他选择在克拉丽萨面前,毅然决然地跳下窗台。母亲离家出走的阴影永远笼罩着他,让他永远不能释怀。

精心准备的聚会没有办成。克拉丽萨和她的女及女儿平静地清理着家中为聚会而准备的食物。很显然,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丽萨也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她终于从牢笼里走了出来。

四、结 语

电影把三个看似无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在不同的时空,三个女人生活都倍感压抑,都有挣扎、痛苦、矛盾和对自由的渴望。三个女人普通的一天,被小说《达洛维夫人》联系在了一起。美国家庭主妇劳拉·布朗有同性恋倾向,女编辑克拉丽萨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她们两人都有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子,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生活的写照。她们的故事似乎是重演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戈德曼,李维屏.弗吉尼亚·伍尔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陆亚芳(1964—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文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