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豆进口意犹未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豆进口意犹未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较早开放的领域,而大豆产业更是在1996年就已经开始推向国际市场。现在看来,农业是受国际冲击较为严重的领域,而作为我国农产品中链条最长、涉及环节最多的大豆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行业相对来说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从1995年开始到2000年,短短5年时间,中国从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转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内豆制品需求的持续增加,国内大豆产量的逐年减少,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提高,以及进口大豆在品质上的略胜一筹,都让人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大豆进口仍将持续增长。

数据

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至2000年,短短5年时间,我国从一个大豆净出口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当年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659万吨,是当年国内大豆产量的1.6倍。2006年,进一步达到2827万吨,而2007年则预计将达到3100万吨。(见图1)

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2827万吨,较2005年的2659万吨增加168万吨,增长6.3%,创下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从2006年以来各月份进口数量来看,多数月份稳定在250万吨左右,少数月份较高,如2006年6月份达到367万吨。

在大豆进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其进口价格呈下跌趋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国进口大豆2023万吨,每吨平均价格为345美元;2005年的进口量为2659万吨,增长31.4%,每吨平均价格下跌至292.5美元,跌幅为15.2%;2006年,全国进口大豆规模持续扩张而价格也继续下滑,当年1-10月进口2350万吨,同比增长9.7%,但平均每吨价格仅为260.9美元,再降10.8%。广东口岸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口岸, 2006年,广东口岸进口大豆450.5万吨,价值12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3.2%和2.1%,进口平均价格为267美元/吨,比2005年296美元/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9.8%。从图3也可以看出,进口金额累计增幅在大多数月份低于进口数量累计增幅。

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进口巴西大豆的数量大幅增加,而进口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数量明显降低,其中进口巴西大豆的数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2006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为1164.3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41.2%,较2005年的795.2万吨增加369.1万吨,增幅达46.4%。同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为988.4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35%,较2005年的1104.8万吨减少116.4万吨,降幅为10.5%。2006年,我国进口阿根廷的大豆数量为622.7万吨,占全部大豆进口量的22%,较2005年的739.6万吨减少116.9万吨,降幅为15.8%。

分析

我国是大豆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是,近年来进口大豆的大量涌入,使国产大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持续增长有诸多原因。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饲料及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其他饲料蛋白原料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内饲料及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持续强劲,导致国内大豆压榨量逐年提高,这是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是一个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需进口60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这也刺激了国内大豆进口量和压榨量的逐年提高。

国际大豆压榨产业向我国转移,国内压榨产能扩大,也刺激了大豆进口。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已有多家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从事大豆压榨产业。目前仅美国ADM、嘉吉投资和邦基这三大粮油巨头通过投资等形式,已经掌握了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加上泰国正大等企业,外资控制的大豆加工能力已达40%以上。国际大豆压榨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加强了外商投资企业在大豆进口中的地位和作用。2006年,我国国内实际压榨大豆3250万吨,是国内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豆油压榨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压榨能力的过度扩张导致大豆原料稀缺、开工率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加深。

国内大豆减产,供给不足。最近两年,我国大豆产量不断降低,国产大豆压榨量明显降低,进而导致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增强,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目前,国产大豆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大豆需求的40%左右,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赖进口来补充。2005年,全球市场大豆价格持续低迷,进一步打压了国内大豆价格,在收益走低的情况下,国内豆农的种植意向出现转移,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减小、产量萎缩。2006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播种面积比上年萎缩了近50万公顷,产量减少了85万吨。

进口大豆在品质上也比国产大豆更胜一筹。出油率是进口大豆的优势之一。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大豆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加工10万吨大豆,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通过对比中外大豆品质可以看出:国产大豆的优势是富含高蛋白,且大都为非转基因产品,劣势则是出油率不高、多为散户种植,品质不均,加工成本较高;进口大豆的优势是出油率高、品质均匀,加工企业投入产出比高,劣势是多为转基因产品,检疫不合格比重偏高。洋大豆可以使加工企业投入低产出高,仅这一项就击中了国产大豆的死穴。

当前,国内大豆市场的变化对国产大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由于种植面积萎缩,科学技术投入缺乏,我国大豆市场要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需求空缺,而过分依赖进口大豆又将拆断国产大豆的产业链条,导致国内大豆生产因缺少龙头带动而出现迅速萎缩。

在中国大豆进口激增和外资几乎垄断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情况下,我国大豆压榨业正在遭遇跨国公司“控盘”,本土大豆压榨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此外,在进口大豆和跨国公司双重挤压下,我国大豆的生产也受到严重冲击。近两年来,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迅速萎缩。据黑龙江省农委的数据,2006年该省大豆种植面积为5905万亩,比2005年减少了416万亩;预计2007年大豆面积将降到5300万亩以下,再减少600万亩左右。

事到如今,有关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已成为现实。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不同,冲击我国农业的并不是国外农产品的质优价廉,而是美国等国家对豆农的巨额补贴以及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环节的全面控制。

预测

根据海关总署新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1385万吨大豆,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其中,5月份进口2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6月份进口25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1%。

贸易商和行业官员称,中国的大豆压榨厂已经放慢了大豆进口的步伐,因为国际大豆价格飙升,导致大豆压榨利润受到挤压。行业官员称,现在加工1吨大豆甚至要亏损一二百元,这已经促使国内加工厂推迟了一些来自南美的大豆的船期。有行业官员指出,由于5、6月份进口大豆数量庞大,而目前CBOT大豆期货价格又处于3年来的高点附近,国际海运费率也同样徘徊在历史高点附近,所以国内买家可能跳过采购8月船期的大豆。尽管如此,贸易商和行业官员对8月份和9月份的大豆需求前景仍然比较乐观。

虽然今年6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降幅较大,同时上半年的进口总量同比略微下降,但总体看来,大豆进口在上半年的大部分月份仍保持着增长态势。可以预料的是,中国的大豆进口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在国产大豆压榨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将继续增强,必须通过增加大豆进口量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最近两年,我国新上大豆压榨项目虽然明显减少,但仍有不少项目在去年和今年陆续竣工投产。2006年,我国共有4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竣工投产,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1.5万吨,年可加工大豆450万吨,2007年也陆续有几家大型大豆压榨厂开工。同时,在2006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重组过程也基本完成。综合这些因素,可以预测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将继续提高,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

另据农业部最新的5年计划显示,中国计划到2010年饲料产量达到1.3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5%。为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必然需要进一步进口大豆。同时,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中预估:2007-2008年度,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维持在860万公顷,较去年的910万公顷减少5.5%;大豆产量将由2006-2007年度的1550万吨减少3.2%至1500万吨。国产大豆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进口大豆的进一步增加。

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下发的《关于对经山海关入关铁路运输粮食收取铁路建设基金的通知》,铁道部自4月1日起已恢复对东北地区经山海关站入关的稻谷、大米、小麦、小麦粉、玉米和大豆收取铁路建设基金,收取标准为每吨每公里0.012元。此举意味着东北发往关内的大豆成本将会上扬,在目前整个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成本的提高无疑将会加重油厂的销售压力。因此,关内一些油厂采购东北大豆的兴趣可能会下降,转而订购更多的进口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