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火神的盛典:云南弥勒阿细祭火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火神的盛典:云南弥勒阿细祭火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第一次以钻木取火的方式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禄”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初三两天,是彝族祭火的日子。在这两天,居住在云南弥勒县百里彝乡阿欲布大山环抱中的西一乡起飞村和红万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传统的祭火节活动。二月初二是在起飞村,祭火活动由该村村民自己举行,因此至今仍然沿袭着古老历史遗留的择日习俗,活动比较原始,基本保留着原汁原味;二月初三主要在红万村举行,自2004年当地政府参与并主办以来,基本成为一个起飞村祭火活动的复制和商业化较强的活动,但两个村的活动都充满着浓浓的彝族风情。阿细人通过钻木取火、火神游行、绘身祭火、赤足跳火、传统歌舞表演等活动祭祀火神,为山寨祈福。其回归自然、粗狂而张扬、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生灵的精彩而神秘的祭祀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

农历二月初二一大早,我们一行人从昆明出发,沿昆明至石林的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的弥勒县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行程,到达了弥勒县城。稍作休息后又向坐落在县城西面距县城约30余公里的西一镇起飞村和红万村进发。

阿欲布大山环抱中的起飞与红万两个山村相距不到两公里,起飞在前,红万村随后。起飞村地势相对平缓,整个村子沿着缓缓的山坡而建,村民的房舍散落在绿树如荫的丛林之中。红万村地势起伏较大,依着山势,被一个深深的山洼寨倚在一个山洼里分隔为一大一小两个寨子,大寨向西,小寨面东,清一色土坯青瓦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朴实清新。两村共有400多户人家,1000余人,全部为彝族,他们自称“阿细泼”,他称“阿细”。弥勒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以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和神秘粗犷的“祭火节”向人们展示了彝族的精神象征和图腾崇拜,让参与其中的人们久久难以忘怀。

红万村还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村里有300多户人家,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至今还有几位活过百岁的老人。村子附近还有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有岩洞、瀑布,还有一座海拔2200多米的巨龙山,站在山头上可以纵览宜良、石林、丘北、泸西、建水等7个地县,美景尽收眼底,而且整个村子里流淌的泉水,打上来就可以喝。至于村子里古老神奇的传说更是妙不可言。

距红万村相距不到两公里,一座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是居住着100余户人家的起飞村,这里的大山梁子间有一个长约3公里、宽约两公里的山凹,山凹边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口危崖耸立,宛若鬼斧神工,崖上一色鲜红,如巨焰冲天。阿细人关于火的传说,就从这里开始。走过村子蜿蜒的土路,我看见许多树上房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分外夺目,如正在燃烧的火焰一般。

有许多地方的民族,对火惟恐避之不及,而彝族却对火崇拜有加。彝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弥勒“祭火节”和著名的“火把节”就是彝族对火崇拜的节日的代表。滇中的阿细人更是将火神奉为至尊,视为自己高贵的先祖。追寻历史的脚步,阿细人崇尚火的情怀,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死后与火为伴,以及各种与火离不开的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无不体现出对火的无限敬畏和崇拜之情。

火神的传说很多很多,流传最广的要算阿细人口口相传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中对火的描述。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人们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一天,暴雨雷鸣肆虐大地,在风雨交加中,先民们像雨中的树叶簌簌发抖。突然在一声巨大的炸雷的伴奏下,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从树梢滚到树脚,迸发出山崩地裂的轰隆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阿细人互相吆喝着向火球落地的方向走去。这是整座山中最大的一棵巨树,要十个人才能合抱,由于年代的久远,树干已空,里面可以容下十多个人。当人们走到这棵树跟前时,火球不见了,人们看见大树的树皮已被撕裂,树根也有烧灼的痕迹。人们劈下树枝,拼命地在树根下挖,在树干上撬钻。红万村聪明过人、力大无比的部落首领木邓在干枯的树干上,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终于钻出了火花,人们用微弱的火苗在大树旁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先民们就围着篝火欢快地吼叫、狂跳,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三。从此,阿细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学会了用火来抵御严寒、用火来烧烤食物、用火来防御猛兽。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脱离了黑暗,脱离了寒冷,熔出铁水制成了铁器。原先五色土地上只会开花的庄稼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从此,阿细便将“木邓”尊为火神,他们自己也喻为火神的传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阿细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即“木邓赛禄”,重温钻木取火的过程,唤起人们对原始洪荒时代的记忆,祈请木邓火神保佑村寨平安、子孙繁衍、日子红火,先民们快乐地生活劳作。自此,祭祀“火神”的节日,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有一年的二月初二,木邓――这个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人永远地睡着了。为了纪念木邓的功劳,阿细人将二月初二定为纪龙纪念日,二月初三为钻木取火的祭火节。

在祭火节的头一天,村民们要先举行祭龙树的仪式。仪式在村头密枝山上一棵巨大的龙树下进行。祭龙树是彝族神秘而隆重的原始宗教活动,只能由男人祭礼,不允许女人参加,至今依然维护着这个传统。初二早上,村中的男人在村中威望最高的何姓老毕摩(即彝族的祭师)的带领下,将一头活猪、公鸡和大锅抬到村头的密枝山,在龙树下搭建了一个祭坛,上面摆上贡品。然后,男人们远远离开一边静静站立,他和一位较年长的毕摩跪在祭坛前手摇法铃,口中念诵祭文,祈求上苍。

一求,祭献先祖木邓赛禄给阿细带来了火,将永垂铭记其功德。并祈求其在天之灵永保阿细幸福平安。

二求,祭献天神、山神、水神、土地神:祈求其降福阿细山寨,风调雨顺、清泉长流,一年清洁、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求,祭献火神:为阿细造福,驱除邪恶送瘟神,不要让火给阿细带来危害。

诵毕,何毕摩又将男人们召集在祭坛前,朝神树合十跪拜。

祭祀活动结束后,全村的男女都来到山上,支起大锅煮菜烧饭,在一起聚餐。餐后,人们下山回到村中,开始为第二天的祭火作准备。

农历二月初三一大早,在何毕摩家中,老人、中年人为纸糊的火神纹身画眼。祭火师将传袭几十代人的祭火服取出,上身小心穿上,并戴上一顶大檐帽:相传木邓当年就是这身打扮钻火的。

毕成兴是村里手艺高超的青年,近几年祭火节的“火神”都出自于他的手中。火神方方正正的脸膛,蓄有小胡子,严肃的脸上一双大眼正视前方,双手高高举起,紧紧握住两只火种,一副神武威严的样子。火神着男性生殖器官,用一种名叫地涌金莲的金色花朵遮掩。实际上,火神的祭典也和其他许多民族对生殖崇拜有关吧。

村子的另一边,活动的组织人安排人们挖取朱砂赭石,捣碎后浸泡做纹身的颜色,为参加祭祀的人们画纹。化妆在村外避静的密林中进行,人们将红、黄、黑、白、褐这五种代表大地的颜色,相互在身体的各部位涂抹,绘出各种图案。图形有五色连环组成的倒三角形、各色斑点和虎、豹等动物图案。这些既传统又很具有个性的图案和他们装扮的样子,表现了阿细人多元的历史文化:有的是动物图腾崇拜;有的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还有的将被彝族尊为圣物的葫芦和地涌金莲花朵挂在生殖器前,涂抹上鲜艳的色彩加以夸张。一些青年妇女也用棕树叶、山茅草、地涌金莲花瓣等编成衣服草裙、缀成花冠,装扮自己。

村口有一座由松柏装饰起来的大门,上面横挂着两排捆成交叉形用以驱魔的木门和一些木制利剑,两位装扮如神的汉子严肃地站立在两边。门口用一排点燃的柴火挡住道路,这叫火门。外来参加祭火节的宾客要进村就必须从火上迈或跳过去,这意味着邪恶的东西被挡在了门外。迈过火门,两旁站立着盛装的阿细妇女,她们吹奏起欢快的唢呐,弹起悦耳的三弦,迎接来自周边村寨和远方的客人。

中午时分,身挂大三弦的小伙子和打扮得像山茶花似的姑娘们在寨门和村中跳起了彝族文化的精髓“阿细跳月”,用热烈奔放的旋律迎接附近乡亲和远方的客人。这一天,村中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桌美食佳肴,按顺序摆在村中的小道上,接成一条长龙,村中的长辈及青壮年男子和来客在“长龙”边相对而坐,摆上彝家风味的菜肴:坨坨肉、各种说不出名的野菜、自酿的米酒……这时,寨子中有威望的“毕摩”引领一群阿细姑娘,沿长街唱起了敬酒歌,如醇酒一样醉人的酒歌,表达着彝家人的深深祝福。每家每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妇女们换上了新衣服,主妇用灰将火闷熄,把火塘仔细清扫一番,并将火灰送出户外(送旧火),送旧火的目的是准备迎接新火。

当盛大的长街宴渐渐散去后,人们又聚集在村中的广场,村里男男女女开始表演彝家舞蹈:热烈的狮子舞、优美的阿细跳月、粗犷的阿细刀舞、独特的阿细霸王鞭等等,围观的人群不断发出掌声与喝彩声。

下午三时左右,当广场上的舞蹈还在进行的时候,男人和小孩们的化装还没有结束,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何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龙树下。随着庄严神秘仪式的结束,身着一身粗麻布衣裤、头戴铁制面具的壮士,装扮成火神模样开始取火。何毕摩带着几位村中的老人默默地来到村头的一棵老树下。在这里,停放着人们刚做好的火神像。火神左右持法刀,双手高举着火种。祭火节的第一个仪式“钻木取火”就在这里进行。

在何毕摩和几位长老的主持下,毕摩在高大苍老的“神树”前和火神像旁搭好一个祭坛,摆上供桌,桌子上放两碗酒,倚着树干敬上四柱香,用一只大公鸡绕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开始祭祀颂扬木邓的丰功伟绩。然后四位寨老在一旁将一根约一米左右长的木棍,插入凿有一个小洞的黄栗树干枯木中,四人齐心协力地搓动着木棍,他们不断的交换着位置,越转越快,不时地将木棍取出,用手指伸进小洞中,感觉里边温度的变化。毕摩们觉得洞里的温度已经差不多了,就将取火用的火绒草放在洞的四周,并边钻边往里塞。又过了一会儿,一缕淡淡的青烟从洞中冒出。火绒草着了,有人伏下身,吹燃了引火的干枯松针,周围的人们一阵阵欢呼,“钻出火来了!钻出火来了!”人们欢呼起来。他们一边吹旺火草上的火,一边拾来柴火堆放在火上。看着熊熊的火焰,老人们抱着用作祭品的大公鸡,与孩童一样手舞足蹈,又唱又跳。

钻木取火后,年纪最大的何毕摩用力吹响了牛角法号,雄浑的号声在大树间和村寨里回荡,呼唤着火神和参加祭祀的男人们和小男孩的来临。听到何老毕摩法号的召集,衣服后用棕衣、树叶及一些其它植物的叶子将头、脚和腰部缠裹住,身上、脸上绘上彩色图案,不同颜色,头戴各种兽形面具,手持刀、叉、棍等武器,一副原始模样。参加祭火的青年男子和一群十来岁的小男孩,从村外隐蔽的山凹里和丛林里雀跃着、怪叫着,像一群来自蛮荒时代的精灵一拥而出,围着火种不停地欢叫着,不时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

四时以后,“毕摩”将取得的火种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内。随着火种和“火神”被抬起,鞭炮声、锣鼓声、牛角号声轰然响起,人们欢呼着,庆贺着,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将十余把木刀用草绳捆绑成一排,两边用竹竿挑起,用于镇妖驱魔)和震耳的击鼓敲锣、牛角号的护送下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神灵活现的在许多精灵、神马的簇拥下,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顶礼膜拜迎接“火神”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供肉于盆中。寓意取回新火种,送除瘟神,再由何老毕摩等人送出村外。游走的队伍不时喊着“木邓赛禄来哟嗬”的变调彝语,手舞足蹈,一会走,一会跑,做出各种夸张的鬼脸,人群到哪里,笑声就到那里。到了村旁的一块土地上,人们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长万物的大地,与土地亲吻,感谢火神给阿细的赐予。

这时,村子里的歌舞队也弹起了大三弦,跳起了“阿细跳月”,加入送火的队伍。队伍时走时停,这时效仿原始人的队伍也自发组织起来,跟在火神像后面的化了装的男人和小孩越来越多。人们身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纹,他们用棕片做成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形状的头套套在头上,腰间以树皮、树叶裹身。每个人手持刀枪木棍,甚至有的骑着用竹篾和棕片做成的“神马”,狂呼乱跳,手舞足蹈地冲着围观的人群比划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同路边看热闹的乡亲逗乐。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当祭火的队伍绕遍了全村,每家每户都取了新的火种之后,队伍又来到村中一个宽阔的平地。太阳已经西斜,阳光金灿灿地撒向村寨、撒向池塘,那些彩绘纹身的火神的子民更是一身辉煌、眼睛黑亮、神采奕奕。老毕摩点燃火神手里擎着的火把,由众人簇拥着将火神抬到广场中央,在火神面前燃起熊熊的火堆,人们围着火堆跳舞,围绕火神和篝火的阿细男女越跳越热烈,火神祭典达到高潮。有的人摹仿生产劳作的姿态;有的人则摹仿先祖狩猎的行为;有的像战场上的武士相互搏击;有的则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月琴,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件都成了快乐的“乐器”;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闯火阵。表演过程中,人们不时将手中的木制武器和物件扔进火中,意味着污秽邪魔已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山寨平安。就在这时,象征现代人的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吹起了欢乐的笛子,弹起了手中的三弦、四弦,拉起二胡,舞起了霸王鞭,奏起了响竹篾,拍起了巴掌。随着粗犷奔放的节奏,不分男女老少,全都尽情地跳起了阿细精华:欢快的“阿细跳月”,尽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与快乐,享受一整天的浪漫、狂放而且极具神圣色彩的祭火圣日。

这时候,有四个人抬着火神像悄悄离开了广场,他们将神像抬到村外林边的空地,默默点燃火神,火神在熊熊燃烧的烈焰中,随风飘去。然后跑进树林,静静回到自己的家中。阿细人认为,这就是火神将村中的邪恶与灾难带走了,保佑了全村的平安……

由于村子里至今食宿不便,我们一群人只有乘上车,恋恋不舍地沿着曲曲弯弯的山村土路向县城赶去。

回头望去,太阳渐渐西下,金色的阳光暖暖地照在那开遍满山的桃花、梨花和依着山坡鳞次栉比的一幢幢农房上,有如燃烧的火焰。广阔的场地上篝火依然熊熊燃烧,阿细村民尽情以激烈的舞步发泄着对未来的向往。

春天来了,

桃花开了,

梨花开了,

火神给阿细人光明。

春天来了,

麦苗绿了,

鸟儿唱歌了,

阿细人生活富裕了。

木邓赛禄哟嗬,

伟大的先祖,

带来了光明,

带走了晦气,

阿细人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了。

弥勒县相关背景介绍

弥勒县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端;北依昆明,南接开远,东邻文山,西接玉溪。县城弥阳镇距昆明143公里,交通方便。由昆明出发,沿昆明至石林高速公路,不到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县城。

弥勒县境内居住有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民族风情特色鲜明。特别是具有高知名度的彝族“火把节”、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热情奔放的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幽情古朴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等,蜚声中外。弥勒县地处亚热带,由于地形变化复杂,立体气候变化明显,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风景方面,以弥勒白龙洞、锦屏山风景区19.99米高的弥勒大佛、梅花天然温泉等尤为著名。弥勒寺、慈云洞、禹门寺为代表的古迹禅寺遍布境内;物产丰富,传统的优势项目烟草、糖、水果等享有盛名,如今更以盛产著名的“云南红”葡萄酒而被称之为“东方波尔多”和“葡萄酒城”。历史名人众多,在这一片风水宝地上孕育和生活过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清末巨商王炽,世界级大数学家熊庆来,著名抗日将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等闻名遐迩的一代英杰。古滇名士、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最终也长眠于这块热土,堪称积文化之深韵的一块“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