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评课缘何成为“鸡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评课是当前中小学教研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小到学校集备组、教研组,大到县(区)、市教研主管部门都经常开展各类型的听评课活动。因此,中小学教师对于听评课无疑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听评课作为常规教研活动形式,深受各教研管理部门的厚爱,在于通过听评课可以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有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助于学校领导诊断、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专家鉴定或评判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等等。然而近些年来,听评课却逐渐成为“鸡肋”,教研主管部门坚持开展,一线中小学教师却兴趣不大。那么,听评课为什么成为了“鸡肋”?在2012年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师远程研修过程中,我们对参加研修的学员进行了听评课态度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形式是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年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师远程研修班的学员,学员来自全省九个地级市,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690人,调查对象设区市分布情况见图1:
调查对象学校类型分布情况见图2。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我们自行编制了《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师听评课态度调查问卷》,本问卷主要由5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题组成,具体细目表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细目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教师在听评课活动中“无话可说”或“有话不说”现象明显
对于“您在听评课活动中,是否感到无话可说?”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在听评课活动中,有15.51%的教师感到无话可说,43.17%的教师偶尔会感到无话可说,42.32%的教师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会或偶尔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听评课本身不感兴趣,“被迫”参加听评课活动;二是教师不具备听评课的专业能力,不知道如何进行听评课;三是教师碍于情面不敢说真话;四是教师听课前准备不足,无从入手;五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无法进行有效反思;六是教研风气不正、氛围不好,缺乏听评课的环境;七是由名师、骨干教师主评,其它教师难以参与;八是教研组织人员组织不当、引导不利,难以引导教师参加听评课;九是教研组织人员自身缺乏听评课的专业能力,难以指导教师进行有效听评课,等等。以上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无话可说”或“有话不说”的现象。
2.大部分教师未参加过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
对于“您是否曾参加过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有参加过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的教师占27.10%,没有参加过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的教师占72.90%。可见有3/4左右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
通过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随机访谈,发现参加过听评课方面培训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厦门、龙岩、泉州等设区市。近年来,厦门、龙岩、泉州等设区市在组织地市级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有专门开设听评课方面的课程,通过专家引领的形式将听评课作为一门专业技术来抓。同时,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近年来也充分意识到听评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其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研组织人员和教师未能全面掌握听评课的方法,在各类培训过程中我们都加入听评课方面的课程,以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有一部分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参加的有关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就是由福建教育学院举办的。
3.有一半的教师未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
对于“您是否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调查结果显示,56.52%的教师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43.48%的教师未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可见,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未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考虑到问题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4左右的教师未参加过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我们认为教师对听评课的认识和了解是比较欠缺的。
对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随机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确实既没有参加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又没有阅读过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很多教师对听评课的认识和了解完全来自于实践过程产生的认识。由于各个学校、县(区)、地市听评课活动组织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听评课的不同认识和了解。有教师认为听评课就是为了继续教育学时,为了签到,为了打卡,如果不需要签到或打卡,自己不会参加;有教师认为听评课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县(区)、地市教研主管部门交给的任务;有教师认为听评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等等。这些不同的认识和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听评课活动过程的感悟。
4.有六成的教师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
对于“听评课以后,您是否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有60.72%的教师在听评课以后,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有39.28%的教师听评课以后,不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可见,有六成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的重要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认为,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对于发挥听评课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成长与教学反思一样重要,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可能比教学反思还要重要。
对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随机访谈发现教师不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形成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的习惯,更遑论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二是听评课活动过程中思考不够,收获不大,无从下笔;三是备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花费太多时间,没有时间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四是没有意识到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的重要性,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的事情;五是职业倦怠,认为自己职称已到高级,失去奋斗目标;六是教研主管部门只检查听课纪录,从不检查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引领不够,等等。以上原因,就导致了四成的教师很少或从不撰写听课日记或听课反思,这直接影响到了听评课的效果。
5.绝对大部分教师能将听评课的收获用于自己的教学
对于“您是否将听评课的一些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调查结果显示98.12%的教师能够主动将听评课的收获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只有1.88%的教师表示自己无法将听评课的收获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或者听评课没有收获可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可见,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将听评课的收获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关于教师是如何将听评课的收获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的,我们对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进行了随机的访谈,发现教师将听评课的收获应用于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听评课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优质课件拷贝,用在自己的课上;二是将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应用于自己的课上;三是发现授课教师的不足,避免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四是将听评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用于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等等。我们认为,前面两种应用属于较低层次的应用水平,后面两种属于较高层次的带有教师自觉反思的应用水平,属于应该大力提倡的应用方式。
6.各校各地听评课活动各种问题突显
对于“您认为,当前本地区的听评课活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个开放性问题,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教师的回答进行归纳、理整,我们发现全省各校、县(区)、市听评课活动各种问题突显,教师普遍对当前的听评课活动不感兴趣,认为当前的听评课活动缺乏实效。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评课流于形式走过场,效果欠佳。
很多教师认为当前的听评课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教研活动的组织者热情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引领参加听评课活动的教师充分地参加到听评课活动中,参加听评课的教师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听评课,参加听评课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教研主管部门颁发的继续教育学时,为了签到,为了打卡,而不关注听的是谁的课,是什么课,该课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自己来上会怎么样。听评课过程中,经常有教师在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批改作业、试卷或备课等。听评课的氛围较差,效果欠佳。
(2)缺乏专业的听评课技术引领。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都希望能通过培训得到专业的听评课技术的引领,很多教师都对如何进行听评课感到很困惑和迷茫。在平时的听评课活动中,一般先由授课教师开课,紧接着在教研员或其它人员的主持下开展评课活动。很多时候,教研员或其它主持人员只是起一个组织的作用,不能在专业上很好地引领广大教师掌握听评课的技术,听评课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广大教师抓不住听评课的关键和要点。因此,对教师进行听评课的专门培训,指导教师阅读有关听评课的著作或书籍,培养教师的听评课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3)不能根据学情有依据地评课。
很多教师反映,在平时的听评课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生情等方面进行有依据的评课。很多教师在评课过程中总是想到哪说到哪,评课缺乏依据,不够规范,有时候还存在信口开河的现象,这对授课教师是不够尊重和不够负责的。他们认为,应该在听评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听评课才能确实改善当前听评课的现状。
(4)听评课研讨的目标不够明确,太过分散。
听评课过程中,由于研讨的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现象比较常见。教师们的发言比较分散,观点很难聚焦,很难形成观点之间的碰撞,自说自话。因此,我们认为在听评课过程中,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适当缩小研讨的目标,将听评课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才不致于发言过于分散。每一次听评课可以有不同的观察目标,这样也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掌握听评课的技能。
(5)评课时间太短,未充分研讨。
听评课过程中,听是一方面,评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目前评课时间太短,很多教师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整理就匆匆发言,在未充分研讨的情况下,评课活动就结束了,这很难保证评课的效果。
(6)多评“教”,少评“学”。
当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非常关注“以学定教”的理念,说明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没有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都没有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比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在听评课过程中,多评“教”,少评“学”的现象与“以学定教”的理念是相冲突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听评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教”,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7)以名师或骨干教师主评,其他人“复议”。
当前各校、县(区)、市的听评课活动都存在以少数名师或骨干教师主评,其他人“复议”的情况。有不少教师反映,每一次听评课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名师或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发言的机会或次数不多。这种情况不利于良好的研讨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普通教师参与听评课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不否定名师或骨干教师主评对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作用。
(8)只提意见,不提建议。
参加调查的教师反映,当前的听评课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多说好话,一团和气,只提意见,不提建议”。很多教师对这种倾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这对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没有好处。授课教师只能听到好话,无法了解听课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真实评价,听课者只提意见,不提建议的做法很多时候是由于听评课教师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价授课教师的课,脱离了学生的学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做法使授课教师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因此,我们认为在听评课过程中应该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
(9)听评课的成果没有得到关注。
很多教师认为,听评课结束后,听评课的成果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得到推广,比如以案例加点评的形式下发给各个学校或教师,让教师可以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听评课的成果。对于授课教师,评课结束后,应该按照听评课过程中同行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再次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听评课的成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0)听评课过分集中于公开周,未能常态化实施。
调查中发现,有很多教师认为听评课活动主要集中于各个学校的公开周,暂时还没有常态化实施。各个学校的公开周教学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很多时候都是全校化学教师共同备课的结果,是反复演练、反复改进的结果,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对这样的课型开展听评课,很难发现并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听评课活动最好的载体应该是一些常态课,通过对一些常态课进行共同研讨,可以促进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听评课不感兴趣,听评课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关的教研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进行听评课方面的专门培训,指导教师阅读有关听评课方面的著作或书籍,提升教师的听评课技能,并不断改进听评课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听评课活动的价值,最终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