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钱荒”过后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荒”过后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去年6月发生的钱荒,表面上看是市场缺钱,实际上有着深刻的背景。钱荒对经济面的影响虽然是局部的和短期的,但仍然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钱荒 金融存量 金融增量 2013年6月1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利率飙升206个基点,1周利率创下近两年新高。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一度曾触及30%,甚至高于民间借贷利率,7天回购利率激增168基点基础上再度飙升375基点至12%的历史新高。银行间拆借利率水涨船高,2013年一季度,银行间7天拆借利率维持在2%到3%的水平,5月下旬上升到4%,6月后骤升,6月19日,7天拆借利率达到12.25%,而隔夜回购利率则由之前的2%-3%上升到13.44%。对于这种银行的短期流动性短缺,各方称之为“钱荒”事件。

一、何为钱荒

钱荒并不是指银行缺乏资金,而是银行资金错配下的钱紧事件。

首先,银行 “期限错配”即短存长贷问题严重。存款活期化的低利率以及贷款中长期的高回报之间的巨大利差导致银行短存长贷问题严重。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资产负债的不匹配也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剧。根据银监会数据统计,2012年末,全国银行业存续理财产品账面余额7.6万亿。这笔巨额的期限错配资金,降低了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为银行大面积“钱荒”的到来带来了巨大隐患。

其次,银行“资金错配”。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导致大笔银行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加大房地产泡沫的同事,也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同业拆借市场的繁荣更进一步挤兑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了国内资金过剩与自己短缺并存的怪象。

一方面,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从2012年年中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连续五个月走高,继10月份创下全年高点4.9%后,11月再次刷新纪录,达到5.07%。收益率上涨带来物以稀为贵的钱紧;而另一方面,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虚拟经济内“空转”又助长了金融泡沫在某些领域的累积,从而引发钱荒事件的发生。

但是这种流动性的短缺严格来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产生,为何会在2013年6月份如此严重呢?

二、为何钱荒

(一)银行中期分红

2013年年中,四大行2500亿元分红集中到期,现金红利的正式发放日将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期间。以国有银行为例,中行、建行现金红利发放日就为7月12日,工行为7月19日,农行为7月22日,2500亿元的巨额分红,导致银行的巨大资金缺口。

(二)存款准备金补缴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据统计,外管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外汇贷存比补充外汇头寸,限期为6月底。这部分头寸补充收缩银行间资金约2000亿元。这一规定大大增加银行间流动性压力。

(三)1.5万亿左右理财产品到期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上周五的报告称,2013年6月末的最后10天,中国银行业将有超过1.5万亿的理财产品到期,大批的理财产品偿付到期势将加剧资金紧张情况,给银行间市场利率施加进一步上涨的推力。

(四)热钱流出: 美联储退出QE信号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可能逐渐减少资产购买规模,并将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释放退出QE信号,将导致中国的大量热钱流出,给银行的资金短缺雪上加霜。

(五)央行及政府有意控制

2013年6月7日,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首次披露2012年底对我国17家重要银行开展的2013年度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结果。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强,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较为稳健。对地方政府与企业负债情况以及银行表外资产的实际危险,以及外汇占款一旦大幅下降,对于中国虚拟经济的冲击,各方判断截然不同,因此,决策层必须进行一次实际压力测试,以彻底判断市场风险,划定未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边界。而恰逢6月刚好是半年结算期,各家金融机构调动头寸的高峰期,也是各项理财产品的结算高峰期,5月份外贸挤水份使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为实际压力测试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契机。于是,不顾金融机构哭爹喊娘,时近6月底,央行不放松银根,不进行逆回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基础货币。最终导致“钱荒”事件的发生。

三、钱荒之后的反思

钱荒虽然是发生在金融同业市场短期现象,而且其对经济面的影响是局部和短期的,不会影响到银行的传统业务,更不会影响绝大多数人的财产安全,但是,它仍然留下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改变“资源错配”,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商业银行应从过去“钱生钱”的虚拟游戏中脱离出来,真正实现其金融服务的本质,以信贷资金为引导,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融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二)调整“期限错配”,在用好资金上下功夫

资本具有逐利性,特别是银行资本出于风险考量,往往具有“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不愿意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一方面,让小微企业“有钱赚”,让金融业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加大对银行的引导,鼓励其自己从投机领域转向投资领域。

(三)金融监管机构的跟进

监管机构要逐步放松对信贷所施加的管制,将资金流动从高风险的表外引导回表内。这样,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自然会上升,并带来整体金融风险度的下降。

参考文献:

[1]潘奕霖.从6月“钱荒”看金融创新与监管[J].经济管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