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西厢记》中的崔、张爱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西厢记》中的崔、张爱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西厢记》描写了青年人勇于追求自由爱情,并终成眷属的故事。他们由爱而结合,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爱情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爱情;现代意义;西厢记

中图分类号:I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24-01

《西厢记》是一部以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是不错的。但王实甫的创作所产生的深刻意义在于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描写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无限渴望、的正当合理和情路的波澜曲折。

1.情至深处的结合

在王实甫笔下,张君瑞、崔莺莺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不是二人结合的唯一原因。二人的结合源于他们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自然憧憬。莺莺一出场,便在《赏花时幺篇》中唱道:“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唱出了青春少女无限的苦闷与惆怅,苦的是无人解春心,愁的是不满父母所订的亲事。佛殿相见,莺莺的容貌和仪态映入张生眼底,印入张生心里,张生认定这正是他“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张生放肆地描绘了莺莺的美,抒发了男子对佳人的天然倾慕。而“但回顾觑末下”,莺莺给予了张生自然的回应,二人的目光投射在对方身上,情钟于此,一见钟情。

佛殿相遇,张生难忘莺莺之美貌,借厢是为了有机会接近莺莺,再得相见。此时,追求莺莺已成为张生唯一的理想。他朝思暮想,“透骨髓相思病染”。二人以诗相和,实现了内心的交流。张生渴望的是与莺莺达成身与心的结合,希望“有一日柳遮花映,雾帐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美满恩情,咱两个画堂自生。”二人的联吟也让莺莺了解了张生的才华,吐露了青春的苦闷和对张生的爱慕。张生挺身而出解普救寺之围,莺莺多少也了解了张生是为了她而出手相助,更暗自祝愿张生的成功能促成二人的婚事。老夫人赖婚使莺莺再无耐心等待“家长之命”,勇敢的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爱情,与张生结合。

2.波澜曲折的爱情之路

在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的社会,崔、张在追求爱情自由的同时,必然与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产生激烈的矛盾。为了保护爱情,莺莺又与红娘、张生之间产生矛盾。这两对矛盾中,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前者的存在是后者产生的根本原因,后者的存在使二人波折的爱情真实生动。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面就相爱,便誓定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爱时的心理,《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转的细腻的写张生和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

在情节开端的第一本,莺莺与张生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表现在张生的热烈追求与莺莺的羞怯顾虑。第二本是情节的发展,张生、莺莺、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寺警》一折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契机。莺莺希望张生能退兵成就二人的婚事,使自由婚恋“合法化”,而老夫人却在《赖婚》一折中将主要矛盾激化,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再次打碎了青年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希望。第三本是情节发展的曲折,由于封建家长的压制而使莺莺自身矛盾凸显。“闹简”与“赖简”是莺莺保护爱情的努力和方法。莺莺先以信相约,而张生赴约,莺莺又“反悔”,还要“扯到老夫人那里去”,这是为保护自己,担心她对张生之情被外人察觉。莺莺的作假与心计,使两人的爱情波澜再起,曲折有趣。第四折是爱情发展的高潮。《佳期》一折中,莺莺与张生"非法"的结合在一起。从《赖婚》到《佳期》,莺莺实现了从内心的愁怨到行动上的反抗。《拷红》一折中,代表追求自由爱情的红娘与代表封建专制的老夫人进行了面对面针锋相对的斗争。老夫人以不取白衣女婿,张生夺取状元为条件,使情节又出现曲折。随着张生的赴试和郑恒的挑唆使情节在第五本中再起波澜,最终以张生为赢得爱情而夺取功名与莺莺团聚而完结,追求自由爱情的青年人在与封建家长的妥协后获得了胜利。

3.不渝的现代爱情

崔、张的结合是在两情相悦、相互爱恋之上而生的,对中国传统婚恋观念而言,具有革命的意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称:“现代的同单纯的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同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是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愿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最后,对于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不是“始乱终弃”的负心汉,而是为爱而生的痴情郎。张生刚出场,本来是“欲往上朝取应”,一见莺莺便生“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的念头。当老妇人提出“不取白衣女婿”时,张生上京应试。张生在爱情与功名之间,选择了爱情,功名只是他追求爱情的附属,唯有自由爱情是他是追求。借厢、搭斋、吟诗、解围都是他追求爱情的方式,他的情绪也随爱情的进展及老夫人和莺莺的态度而时喜时悲。遇挫折时忧郁成疾,老夫人赖婚后,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足见张生是一个天真、狂热、软弱的情种。张生没有风流才子的轻浮,却有着对纯真爱情的坚守,他考中状元后,对莺莺的爱情没有丝毫的改变,自由爱情是张生固持的人生信仰。

崔、张的爱情是以两人的互爱为根本,莺莺具有独立并且与张生平等的地位,追求和保护着爱情,这使得两人的爱情具有现代爱情的开拓意义。崔莺莺是美丽的贵族少女,她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容貌、风姿,更在于她对爱情自由的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法的叛逆。封建道德的管束关得住闺房的门,却锁不住闺秀的心。莺莺对父母所订婚事十分不满,而且满腹怨言,怨中更有着对爱情的憧憬。然而莺莺深知她的追求与她所处的现实是悖谬的,要实现追求跟要对自己有所保护。当红娘讲述张生主动介绍自己身世并询问莺莺的行踪时,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不让红娘对老夫人讲,这也才使得爱情的种子得以播种。三本三折【普天乐】一曲写莺莺早起梳妆,见信后“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状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可见她急于看信的心理。莺莺将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内心无比高兴,脸色却大变,对红娘大发脾气,这心口不一的举动为的是怕私传情书被人所知,辱了身份,坏了感情。莺莺追求的是一世的相守,“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在《送别》和《惊梦》二折中,莺莺提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她珍视的是真诚专一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嘱咐张生不要“金榜无名誓不归”,期盼夫妻团聚。

为与莺莺永相守,张生进京赴试,合欢未已,离愁相继。自张生走后,莺莺“神思不快,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崔、张二人,一个是“他那里为我愁”,一个是“我那里因他瘦”,饱受相思之苦。虽相隔千里,有郑恒挑唆,也无法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相聚”。

《西厢记》描绘了崔、张二人情路的曲折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与智慧,真实而切近人心。莺莺与张生实现了情、爱、性的结合与超越,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季思校注.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王季思,张仁和.集评校注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于燕婕(1982-),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