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劳动和需要是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劳动和人的需要理论的考察是现实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展示,也是人学问题的重要方面。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正确对待人的劳动与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劳动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劳动;需要;建构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87-02

劳动和需要是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人的需要的实现途径;劳动与人的需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相互关系;需要的产生与建构离不开人的劳动等等,都是我们研究最基本的人的问题时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劳动与人的需要的诠释

人通过客观物质世界生活,首先必然通过劳动取得物质资料,将外部世界的事物变成人的需要的一部分。那么何谓劳动?“劳动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1]马克思称这个过程为实践,也是人的类特性。“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通过马克思的描述,人的第一项劳动活动或者具体来说是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最一般的“类特性”,是人从事文化、艺术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明显的特点。实践证明,动物也是有“劳动”的,它们的劳动是建立在本能需要上的固定的、机械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自然属性。从人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劳动活动是产生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的必然途径,也是人的主体性在客观世界中实现的最基本的实现。人通过劳动掌握外部世界,不仅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存需要,把自然界转变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确立自己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物质基础,而且建立立足于社会存在之中的社会文明和社会关系,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正是劳动满足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正是劳动实现了人对世界的掌握,实现了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和理想。

人的劳动的实现满足了人的需要,实现了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提高。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严格意义上说是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需要是个体性的,因此它的需要显得单调贫乏,缺乏社会性;动物的需要又是被动的、消极的、本能的,只是为了满足温饱和生理需要。人的需要突破了动物的本能,产生了在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之上的文化需要、艺术需要以及社会需要。但要澄清一点,需要不一定促进人的发展,需要本身有它的评价标准。有人将欲望视为需要,这是不理解需要的真正含义而“望文生义”。人的需要和人的欲望之间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欲望是人的自然本能中的消极部分,是人的需要的必然组成,像食欲、等,是构成人的需要中的不合理因素最重要的部分。人的欲望一旦上升到占有整个思想主体时,将影响人的物质活动和行为方式。当然,这里就要讨论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问题。合理性的需要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要求人必须以科学的认识为基础,相反地就是不合理需要。在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以正确的世界观来审视人的需要,促使人的需要向丰富性、正确性、合理性方向发展,这样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在于“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3]因此,在现阶段人发展过程中,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需要思想,摒弃“过分”欲望的滋生,趋使人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前行。

在需要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劳动是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实现活动,是人的需要区别于动物需要的最明显的特性。

二、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

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政治改革、经济稳定、文化繁荣等诸多需要。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物价水平居高不下,房市楼市调控趋势不明显等,人们对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忧心忡忡。微观上看,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得不到公平分配,中等收入人群规模较小,低收入群体仍然占主体,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极其不合理,人的最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另外,受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民的公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呼声越来越高,不但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上要求得到满足,而且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也要求得到实现。这样的境况下,对于人需要的建构势在必行。

现在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人的劳动也是人的需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2]因此,人的需要的产生与满足离不开劳动,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是人的需要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的需要最根本的来源。

劳动按照不同类型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体力劳动(或者说是具体劳动)是人的物质需要的主要实现方式,解决了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生存基础。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那么,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人的需要。在机器大工业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因此,人们普遍通过体力劳动获取外部生产资料,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建立在了以相互劳作和生产物质资料的体力劳动之上,人的需要的满足就限制在了简单的物质需要方面。随着现代文明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以知识和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脑力劳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脑力劳动(或者说是抽象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和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的扩大,不断加强人的内在本质――社会关系的紧密性,促使人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的劳动通常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的,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两者往往相互叠加,互相作用,因此,人的需要的满足通常也不是层次分明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可以按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层次的需要的实现必须以较低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和基础。而人往往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那么,人的活动就必须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而在实现较低层次的需要时往往通过两种劳动共同来作用。因此,现实的人的劳动过程是实现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人的需要一方面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推动着人们从事这样那样的劳动,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价值规范去引导着人们劳动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而且具有极其复杂的多样性,既有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有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5]正是基于这些需要,人的劳动不断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的现实意义

劳动作为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最佳途径,在需要的建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第一,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意义,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缓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温饱问题的需要,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付出的劳动已不再局限于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而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复兴和繁荣富强,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的含义是不但要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人需求平衡和缩小个人收入差距,而且要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总体平衡。

第二,劳动使人的需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促使人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推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合理需要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每一层次合理需要的实现都使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前文已述,高一级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低一级的需要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这正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来不断提升自身主体意识,不断促进自身价值的实现,不断地改变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使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也是不断满足人的发展所需,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促进全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劳动对人的需要的建构是改革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劳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和信息生产知识产品和知识文明,因此,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脑力劳动在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将促使人们参与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去。事实证明,经济越发达,社会问题就越多,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就越高。现阶段我国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开始普遍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事务,开始要求在这些方面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那么就需要人们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