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没有数码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和在北京做IT的朋友网聊,说敝公司与谷歌香港办公室只隔一条马路。朋友顺口问,“哦,你们报社怎么在科技园区?”
答案当然是不。我们在铜锣湾,不折不扣的游客购物区,谷歌香港则坐落在对面那著名的购物胜地时代广场楼上。这里不是科技园区,没有集中的IT企业,一眼望去,四处都是络绎不绝的人头涌涌,在也许是世界上游客密度最高的渣甸坊和启超道上川流不息。
启超道大致东西向,全长约百米,因纪念梁启超而得名。它东北面是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以本地最老牌英资贸易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及其创始人William Jardine命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怡和”就已成为铜锣湾一大片土地的主人。
沿狭窄的启超道向西偏南过马路是时代广场,往东北经渣甸坊过轩尼诗道,你会走入崇光百货。在没有任何调查的基础上胡乱猜一下,估计大部分内地游客不会(也没兴趣)知道特首办、中联办、港督府,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时代广场、崇光和海港城。
这就是有香港特色的产业结构吧:作为传统的贸易港,餐饮、零售、旅游业等蓬勃发达,现代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至少在大众、媒体和部分业内人士眼里——仍是步履蹒跚。
上世纪末网络泡沫之前,港府着手规划“数码港”,迄今落成已超十年,却无法实现最初“打造香港硅谷”的愿望。在聚集IT企业的效果上,甚至难与北京、上海的IT园区相比。
结果是,在新一轮社交媒体泡沫已开始退潮的今天,本地业者还在讨论,建“数码港”背后的“园区”思维是否方向性错误?香港资讯科技发展应向谁学习?甚至,“香港互联网业是否已经死亡”?
不过也有另一群IT从业者,对香港的资讯科技业有着自己独特理解,Ben就是其中一个。几年前采访Barcamp活动中认识了Ben,他好像总有做不完的项目,即使人在香港,也不容易约到。最近一次见面,还是他和几个Startup Weekend的组织者刚开完会,大家挤在旺角的小餐厅里吃物美价廉的日料大餐。
席间另外三人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和本土。他们热爱科技,年轻充满激情,相信网络能带来美好生活。他们希望,更多同龄人带着项目参加Startup Weekend这样的聚会,脱颖而出并为国际创业圈所认可。在人才、资金流动更加国际化的城市,他们相信并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
如Ben所说,数码港做得起当然好,不行也无所谓。不少香港公司技术上其实很有竞争力,只不过不为媒体所关注、为公众所了解而已。
想深一层,香港始终市场太小,成功公司即使从这里起步也未必会留下。更何况网络时代,谁又会在意手机里的apps是来自哪个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