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刚性及其超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刚性及其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企业集群是一定地域内的企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网络组织,不仅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也是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资源型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竞争优势衰败现象。从网络组织的视角看,资源型企业集群的衰败实际上是集群网络刚性所致。资源型企业集群的网络刚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产业发展、商业交易、技术创新和文化认知四方面。超越网络刚性,需要适时培育和更新“关键种”,增加集群内企业的多样性,改造集群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扩散机制。

〔关键词〕 企业集群,刚性表现,成因,路径

〔中图分类号〕 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74-04

一、引言

从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到我国“东北现象”,无不表明资源型企业及其集群的转型升级,在实现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与挑战性。所谓资源型企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扎堆”、从事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并向社会提供资源及其加工产品的企业,与支持资源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支持系统和外部环境协调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于国有资源型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援助,意在通过发展替代性产业或接续性产业实现资源型企业所在城市或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但事实证明,此举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不仅资源型企业,而且其所在的资源型城市或区域也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那么,为什么资源型企业及其集群的转型发展如此艰难?

究其原因,见仁见知。我们从网络组织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了探索。资源型企业集群在其形成过程中,企业之间基于网络的联系发挥着积极的效应。但是网络联系也有消极效应,在这种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不断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当消极效应成为主流时,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刚性的症状就会显现出来。而所谓网络刚性,则是指对不断变化的组织间的网络联结或者对当组织解散旧关系形成新关系时面临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的组织抵抗。〔1 〕 (P36 )鉴于矿业企业集群在我国资源型企业集群中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考虑到矿业城市或区域和企业的转型仍然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就以矿业企业集群为例,基于网络组织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能够对我国资源型企业集群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思索。

二、刚性表现及成因

由于资源型企业集群及其网络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刚性现象。但是,这种刚性情形在面对日益增强的资源约束和市场剧变等外界环境时,就需要企业及其集群网络做出及时调整,但是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甚至表现出持续的组织抵抗力,即集群企业已形成了网络刚性。从网络组织的视角看,资源型企业集群的衰败实际上就是集群网络刚性所致。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产业发展网络刚性。资源型企业集群与自然资源的存在、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基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成长起来的资源型企业集群,其发展必然面临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是稀缺的,最终使得自然资源型企业集群出现“源枯竭”。而且,由于整个企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往往形成单一的产业经济资源结构。而单一的产业资源网络常常导致简单的产业供应链形式,集群内成员的网络关系较差,不能突出反映集群企业所应具有的互补性、网络性特征,却过分表现出粘滞于单一资源性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且造成了对非资源型产(企)业发展的疏忽;缺乏与集群内其他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协调,呈现产业价值链趋同刚性,严重削弱了错位竞争优势,从而使得集群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较低,即表现出一定的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集群网络与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严重影响着区域或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商业交易网络刚性。资源型企业集群的商业交易网络,是指由基于业务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同业企业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之间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2 〕作为资源型企业集群主体的资源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主要依赖于资源产业网络,因此,在资源型集群企业之间商业交易网络的形成过程中,集群企业的“资源”特性将被不断强化,出现资产专用型、价值链单一化、企业间的既有协议固化自身业务经营范围等情形,这种交易网络刚性使得整个产业链网络失去了灵活性,即“企业建立专业化资源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核心刚性,企业运用这些专业化资源提高了企业资源效率的同时也就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3 〕 (P35 )尤其当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即“关键种”)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时,与此相关的企业必将同时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整个集群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弱化而陷入困境。

3.技术创新网络刚性。资源型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是资源型企业(一般是关键或核心企业)在搜寻具有互补性的外部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与各种外部组织(如企业或研发机构等)之间的互动与联结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扩展了资源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网络关系或结构也更加密切与稳定。但是,资源型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技术为核心,围绕着自然资源的勘探、加工、转化和利用等相关技术为补充的技术架构。这种基于相同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往往会固化,并随着资源产业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及集群企业学习效应的存在而被强化,产生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性,最终引致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刚性。与此同时,集群中企业“搭便车”的思维和行为广泛滋生,这将引发集群区内企业的创新惰性。因此,当面对集群中的关键或核心企业发生更迭时,集群企业自身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资源型企业集群本身的自强化循环机制,必将进一步锁定资源型种群的竞争发展轨道,形成技术结构的刚性。当资源枯竭、核心企业不能持续时,资源型企业集群则会因为种群结构劣化与技术创新乏力造成的生产力难以提高而缺乏恢复力。

4.文化认知网络刚性。资源型企业集群也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扎堆”的企业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联系,以信任、互惠与共享等为特征的社会文化网络。集群内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本使得集群内部的经济交易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根植性。然而,根植于共同的文化氛围中的资源型企业,易于形成文化认知刚性。这是因为资源型企业集群的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会受到所在区域基于自然资源勘探、开采、加工与销售等过程的影响。但是,一旦这种文化“空气”形成并被普遍化,那么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被深深地植入集群企业与员工行为中,并在其演化过程中还具有不断强化与保持这些文化内涵和体验的路径依赖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认知网络刚性。而网络本身的刚性又会锁定其集群成员企业的思维模式,造成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排斥,从而存在很难被内涵更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所替代的刚性倾向。这必将制约着集群网络的组织学习和响应环境变化的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这种文化上的认知网络刚性一旦建立,将使得资源型企业集群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组织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集群的创新能力。〔4 〕总之,文化认知网络刚性使得集群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同质性的群体思维,这是集群企业进行技术知识创新的最大障碍,并导致集群企业难以判断和把握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从而失去了创新创业与成长的机会,制约着资源型企业集群从困境中恢复与超越的能力。

三、超越刚性的路径

从网络组织的视角可以看出,资源型企业集群之所以衰落,其根源不在于其资产是否被专用,而在于集群网络刚性引致的资源型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与创业机制的缺失。因此,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才是资源型企业集群实现种群多样化的源泉和生生不息的动力。为此,要克服制约资源型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刚性,从而实现以资源为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适时培育和更新“关键种”,实现集群发展方式从自然资源依赖向资本、技术与知识的转变,重塑集群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由于资源型企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基于自然资源,因此基于思维的惯性,地方政府或企业家往往会忽视发展非资源型产(企)业。所以,地方政府或集群管理机构在对自然资源型企业集群地区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增加集群园区企业种群的多样性,从中优选“关键种”,从而有效应对源于地域自然资源枯竭的产业发展网络刚性。

众所周知,资源型产业储量的不断耗竭导致开采成本递增,从而呈现出产业规模报酬递减倾向;而基于知识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因受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的驱动,往往具有“干中学”且表现出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关联性大的特点,容易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从而表现出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倾向。因此,地方政府或集群管理机构支持集群企业进行业务调整的重点不能仅限于资源产业上,如“以煤治煤”,而应适时改变经营思路,以“知识+技术”治“资源”;同时,不能只关注资源型产业的“关键种”企业,更要关注非资源型的企业,注重“关键种”的预培和优培。以山东兖矿集团为例,集团决策层认识到集团公司缺乏后续资源导致原有“关键种”——煤炭主业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于是做出了对其未来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策——培育与更新“关键种”。集团决定对原有的非煤产业进行收缩,由原来遍地开花式发展十个产业群,转变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煤化工、电、铝等产业,尤其是煤化工,并成立了相关专业化子公司对其战略调整给予组织上的保证,围绕着这些战略重点,集团还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资本运作、设备引进和资源整合等工作。〔5 〕兖矿集团“关键种”的适时更迭,不仅催生了煤化工产业,而且带动了集团公司煤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了煤与煤化工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增加集群内企业的多样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和多样化的产品链。生态学指出,尽管物种的特征各不相同,但生态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其对外部扰动的抵抗力,还可以增加生态群落的生产力、生态系统营养的保持力,从而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恢复力。〔6 〕 (P167-169 )依此进行类比,资源型企业集群必须增加集群园区企业的多样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和多样化的产品链,降低商业交易网络刚性。山东兖矿集团所在地域是一个典型的以煤业为核心的勘探、加工、转化与利用的产业集群园区,然而该集团在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成果的基础上,既生产煤化工基础产品,又延伸相关产品链,不断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了以煤气化、煤焦化为龙头,以碳-化工为主线,以有机化工、化肥、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为核心的四大产业链。当前,兖矿煤化工生产经营的产品品种就达5大类30多个。与此同时,该集团又积极推进集生产、研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一基地三园区”建设,即鲁化基地和邹城化工园区、鲁南化工园区、兖州化工园区,一批煤化工工程拔地而起,形成了集团公司崭新的产业种群。多元化的产业、多样化的产品从根本上改变了兖矿集团所在地域原来产业单一、产品单一的商业交易网络,更好地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了整个集群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抗力,也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改造集群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可持续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地方政府或集群企业自身还应通过制度供给,规范和引导集群内企业的文化构建。通过为集群园区引进新产(企)业,尤其是新的核心企业,给集群园区增添发展后劲,从而打破原有的集群园区文化认知网络的平衡,降低集群区的社会文化认知网络刚性。

在集群内还要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从外部吸取知识,也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集群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孕育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可以使集群企业保持着一种应变能力,从而使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网络刚性得到有效的弱化甚至克服。只有在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与传播、更替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时,才能从整体上实现资源型企业集群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及其可持续性。例如,兖矿集团虽然通过培育与更新“关键种”,实现了煤化工产业对煤炭产业的替代,但是集团决策层认识到依靠外部技术发展起来的煤化工,如果缺乏集团自身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必将因竞争者的进入而陷入困境。只有注重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构建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克服集团企业集群衰败的根本路径。为此,集团建立了以水煤浆气化暨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为主导,以现有生产企业为依托的技术研发体系,依托“产-学-研”联盟,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培育煤化工核心技术,并由此培育出一条以“低温费托合成”为核心的,能够将煤制成汽油、柴油、石脑油和LPG产品等的新产业链,形成了集团煤化工业上下游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和稳定发展的态势。〔7 〕 (P216-218 )当下,集团正在研发的煤气化、煤间接液化和煤基多联产系统集成技术,为兖矿集团煤化工产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集团所在地区赢得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与空间。

(四)营造创业环境,建立创新创业扩散机制,促进集群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的资源型企业集群发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其市场机制运作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条件,创新与创业扩散更缺乏健全的市场体系支持;同时又缺乏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等,以及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为支撑的发展环境,因此公司内部创业及创业企业的成长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方面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是,法国政府在洛林地区建立了企业创业园圃,帮助地域内的企业重新制定起步计划和成立新公司,并在企业创业初期提供各种服务;而德国政府支持鲁尔区兴办多特蒙德大学、杜伊斯堡内河航运学院等,把高等院校教育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路线”,把地域内的经济中心与研发中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快科研成果在资源型区域的应用,以实现资源型企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和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市场基础条件不完善的情形下,地方政府在资源型集群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治理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地方政府政策的激励,促使资源型企业集群摆脱单一的自然资源束缚,长远和前瞻性地促进和强迫集群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并积极营造这种创业与创新发展的软环境。〔8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矿业企业都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缺乏有实力支撑的替代产业和职工再就业等压力,山东兖矿集团也不例外,为此,公司决策层经过战略思考在全行业率先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进行发展非煤产业的探索,从单一的煤炭产业发展到煤炭发电、建筑安装等十多个产业群,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规模效应,最终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近年来,兖矿集团领导在公司非煤产业发展面临又一次重大挑战之际,及时转变思路,从守业转向创业的角度来思考集团煤化工的发展问题。一方面根据煤化工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从国外引进核心或关键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集团公司成立了煤化工筹备办公室,进行前期调研、技术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最后组建了由7人构成的集团煤化工创新创业团队。〔7 〕 (P216-218 )山东省发改委积极支持并帮其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审批。经过不懈努力,兖矿集团煤化公司拥有了煤气化、煤制油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打破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在国际上属于先进水平。兖矿集团通过创新创业,成功发展了接续型产业,平稳地实现了“关键种”的更迭,并通过创业扩散,在全国初步形成了鲁南、贵州开阳、陕西榆林、新疆等“四大煤化工基地”,并在国外全资收购了澳大利亚南田煤矿。总之,兖矿集团在当下的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刚性约束下,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型企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发展,从而也为所在区域或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 青,徐之舟,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创业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纪玉俊.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J〕.财经科学,2010,(2).

〔3〕周小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基于网络结构观点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贾伟强,黄有方.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演进的系统反馈结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5).

〔5〕李 锐,鞠晓峰,刘茂长.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理及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0,(1).

〔6〕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 青.资源耗竭型企业发展演变机理及其蜕变战略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8〕赵建英.破解产业集群发展困局——来自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