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夏克里亚宾及其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夏克里亚宾及其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要评论夏克里亚宾的作品实在不容易,因为了解他作品的人为数不多,有深刻研究的更是很少。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他自己的神乎其神、似是而非的神秘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早在青年时期已经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因素逐渐成为他的音乐以致全部生活的核心。作曲家用特殊的配器手法,塑造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以寄寓他的哲学思想,乐曲的和声和色彩曾被誉为“世上仅有的神妙音乐。”

关键词:夏克里亚宾;神秘哲学思想;钢琴奏鸣曲;心醉神迷的诗篇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53-02

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亚历山大・夏克里亚宾,1872年1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期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塔・尼耶夫学习作曲,师从萨方诺夫学钢琴。1892年荣获全俄罗斯钢琴比赛金奖。毕业后,便以作曲家兼钢琴家的身份,频繁往来于欧洲各地,并受到热烈欢迎。在1913年时,由亨利伍德爵士指挥,应听众要求在一场音乐会上,把他的作品《普罗米修斯》连续演奏了两遍。可见听众对他的喜爱程度。他早期的作品和这个作品大不相同。那时候,他受肖邦和李斯特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后者风格上吸取过来的那种“魔术”,在他以后的创作中更加显而易见。他和肖邦类似之处是他对小品形式的偏爱以及他的钢琴创作风味。夏克里亚宾是一位有着极高天赋的钢琴家,在踏板功夫上具有一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技巧。但无论怎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当过一个时期钢琴教授之后,他还是把精力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了更加热爱的作曲工作上。他有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在国外写的,也就是在布鲁塞尔那个时期,他又毅然决然地重新开始接触那种神秘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早在青年时期已经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了他的音乐创作以致他全部生活的核心,但他的风格依然保留着他早期作品那种肖邦式的技术上的雅致优美。

过去,要评论夏克里亚宾的作品实在太困难,因为认识他作品的人实在不多。无论他神乎其神、似是而非的神秘哲学思想,还是他的华丽而和谐的风格,都不能使他受到20世纪初的一代人的认同。有趣的是他这种神秘气质在俄罗斯文学中却普遍存在。时至今日,我们探究他的音乐的时机已经成熟,对他的音乐的最终定论究竟怎样,没有人能确实的预见。但是由库塞维斯基指挥的最后两个管弦乐作品以及由英国钢琴家爱德华・米奇尔弹奏的一些钢琴乐曲可以证明都具有惊人的效果。米奇尔是夏克里亚宾的学生,他曾经演奏过夏克里亚宾的全部钢琴作品,演奏效果的非常出色。有的评论把他最后创作的小品放在与德彪西的同一水平上。

他最早的重要作品是作品第3号练习曲,十足肖邦的风味,可是奇怪的很,另外一组是作品第11号《二十四首前奏曲》,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作品第30号为止,那时候他那种新的和声法用的比较大胆,也比较频繁。最后完全定型的阶段从作品第60号一直展延到作品第74号。在当时那个阶段,他的一些最好的作品是;作品第32号的那首音诗,第33、44和48号几套前奏曲,51、52、56(带有一种梦幻似的细微差别),57和59号几首曲子,第42号练习曲,第34号强有力的《悲剧的诗》以及36号《魔鬼的诗》。所有的这些作品中是精雕细刻的小品形式,而且在和声、节奏、旋律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意境。《魔鬼的诗》从标题到风格,都为以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作品第60号管弦乐的《普罗米修斯》以后,着实有点“另一世界”的味道的。《假面舞会》和作品第63号《怪事》一直到作品第72号令人惊奇的《火焰的诗》,都可以感觉到一种持续而逐渐加强的气氛。这是对瓦格纳的歌剧《莱茵黄金》的一种向往与敬意。最后作品第73号舞曲和74号前奏曲证实了他那种典型的基调,带有狂喜,带点易于激动、奇特而凄苦的柔情。

九首奏鸣曲成为他们那个时代钢琴作品中重要的一批创作。第四首那段明快的终曲,是一种幽雅的急板,纯属夏克里亚宾所独有的,像长了翅膀那么轻盈的风格。作品第53号的第五首前面写了一句“神秘”的题词,号召人们释放出自己莫名的威力。这首曲子用一种解说叙述着作曲家最显著的欣喜若狂的情绪。从这里开始,奏鸣曲变得更“神秘”更具有钢琴家那种独创性,由此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若隐若现,不可思议的领域的边缘。夏克里亚宾把李斯特那“妖术”似的格调推进了一步,变成一种更加神秘,更属于他专有的风格。和第五首奏鸣曲那种如醉如痴,尽情倾诉的性格相反,作品第62号的第六首却冷淡得令人惊奇。这两种性质在作品第64号的第七首中结合起来,显得十分喧闹,由于那一大堆和弦以及繁复的节奏,在所有钢琴技巧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了,作曲家给了它一个副标题《白弥撒》。而比较短的,技术上也比较简单的作品第63号的第九首《黑弥撒》正好相反。第九首是夏克里亚宾最成功的创作之一,在这个作品中,情绪有点神经质的奇特,技术上的精巧,节奏与和声上的变化多端,都以一种完美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作品70号的第十首奏鸣曲把我们带进更遥远的境地,简直可以称为一种“魔术”,华丽中,清澈明朗而又扑朔迷离,这样水融,实属少见。

夏克里亚宾一共写了五部交响曲,这部《心醉神迷的诗篇》是第四部,一般称它为“交响诗”,1908年在瑞士完成。作曲家用特殊的配器手法,塑造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以寄寓他的哲学思想,这部乐曲的和声和色彩曾被誉为“世上仅有的神妙音乐。”

夏克里亚宾受“泛神论”思潮影响,在完成了《神圣的诗篇》后,即着手写作这篇《心醉神迷的诗篇》作为续篇;进一步用象征性标题,抒发他的哲学思想;阐明他对“欢乐”的理解;他丰富多变而又绚丽的配器手法,被公认为象征派音乐的先驱。所谓“心醉神迷的欢乐”,是根据宇宙进化论的说法,认为创造者(宇宙)并不理解创造的真正含义,凭本能创造、进化和演变,并不断加快生命的脉动,一直发展到生命活动的顶峰,在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中,会进入心醉神迷的境界。

乐曲的结构其实和一般交响音乐已有区别,普通乐曲采用正副主题两个,而他却采用了若干个主题,最多处有八个以上的主题相互盘根错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乐思虽然庞杂,但一丝也没用损害“诗篇”的本身。庞大的音响效果,来自于独特而强大的管弦乐配置,本曲除了近代管弦乐团应有部分外,增加了四只法国号、三只小号,此外还增加了管风琴、竖琴、钟、锣等等乐器;手法新颖特殊,配器合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巧妙的构思。整首乐曲是作曲家智慧的结晶,有简有繁,繁杂不乱,简练明朗,为管弦乐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呈示部音乐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由长笛演奏出,象征着“追求理想”。第二主题由单簧管导出,象征着主人公动机的“自我”,即“灵魂的觉醒”。这两主题交错缠绵,难舍难分。此后过度到长号引出的第一主题“精神的升华”。之后,奏鸣曲式被移植到交响曲的结构中来,序奏中的两个主题相继渗透进入,音乐上升到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之中,悠然的和声渐渐升起、飞翔,仿佛进入到天空之中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时我们能连续听到以下几个主题:一是“人类之爱”(小提琴独奏),二是“意志的力量”(小号独奏),三是“创造力”(铜管乐)。这些主题和以前出现的主题之间,都有结构上和内在的联系。如“自我”经常出现,从而化为“创造”;“人类之爱”从“理想”演化而来,又与“意志”紧密相连。

上声部由小提琴独奏出精致柔和的“人类之爱”主题时,下声部是英国管庄严宣示的号召。突然,小号发出了精神复活的命令,“意志的力量”,“创造力”以持续不断的上升四度往高处奔腾、盘旋、冲上使人眩晕的天空,而下界却是梦幻式的魅惑:狂热的情绪放纵肆虐,悲剧式的罪恶动机和无边的失望混合交织,先前的欢乐仅仅留下些蛛丝马迹。发展部是全曲的中心部分,流露出了精神上的矛盾。此时作者在乐谱上标注出了:“戏剧性的快板“、“悲剧式的”、“异域风情式的”还有“高贵而愉快的感情”(用端庄的气氛,表现那段“创造”主题)等提示。

再现部是以第一乐章的音型来出现的,全部主题又在这里重复出现,“心醉神迷”的激情再度激情飞扬,然后一直推向音乐的高潮:四只长号奏出了壮丽凯旋的低沉音符:此时“创造”压倒了一切。交响乐团的所有铜管齐鸣,奏出了巨大、宏亮的最强音。

“心醉神迷的诗篇”异常优美绚丽,是作者的精心之作。由于题材抽象,结构严谨,效果独特,听者会感觉到它诗意昂然、神秘莫测的美感,从而领会到作品意境的真谛。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正受到越来越多爱乐者的钟爱。

参考文献:

[1][匈]博斯尼.夏克里亚宾研究[J].音乐译文,1981(3).

[2][日]属启成.现代作曲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