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材料作文“感受苦难”导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材料作文“感受苦难”导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国侗族地区,当孩子满五岁、十岁、十五岁的时候,父母要他滚泥田,谁滚得越快,谁的父母越高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父母说:“这是一种经受苦难的象征。孩子长大后,就不怕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啦。”

可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已到了成人的年龄,我们是怎样看待这种事情的呢?我们有何感受呢?请结合自身的情况,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立意;②自主确定文体;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站在成人的门槛前,我们有何感受呢?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呢?我们和父母认真地畅谈过吗?我们有过类似的苦难记忆吗?也许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严肃外表下的温柔,感受到的是母亲唠叨嘱托中的挂怀,他们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关心,是帮助,而缺少了必要的“苦难”教育。这则材料可以很好地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

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从父母的角度来立意:适当的磨练和苦难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它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它能更有利于我们适应这个社会,更快地融入到生活中去;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立意: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他们的想法,接受苦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学会真心去感怀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感谢他们对我们的人生教育。

在文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亦可以议论,还可以编故事。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读者。

[例文一]

为怀念系一抹守候

张丽苹

岁月如沙,随着年轮转瞬间从手心悄然而逝;叶落成蝶,伴着时光刹那间又流失了几度春秋。浮生若梦,在乎的又岂止是这等凭空而生的些许哀愁。只是怀念,刻印在成长足迹中,不曾改的那些过往,犹如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守候。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一种唯经历才有的感受,一如久经霜华的岁月,将凡世看透。这也是一种成长,因为岁月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的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构建起我们的人或事像火车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轰轰烈烈地轧过去,留下一条条或明或暗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无论我们怎样去逃避,都躲不过思绪的蔓延,情景的再现,以及深刻的怀念。为怀念系一抹守候,祭奠成长过程中所有如陌上花开般的人和事,以及那些经久不息的过往和遗憾。

孟子曾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对于成长的感受。就像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不经历磨难的人生,又怎能散发别样的光芒,所以我们不能够坐以待毙。因为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打击与挫败只是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这种浅显的道理,然后去怀念成长路途中的挫折与疼痛,系一抹守候给未来,怀一份祝愿予明天。

李白曾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再难,你大可不必去攀登,而成长之路却不能如此。因为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我国侗族每隔五年会让孩子去滚泥田,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一种不通过忍耐和奋斗就可以征服命运的成长。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为了害怕不和成长在一起,人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用磨难历练人,会让人懂得成长不易,让人怀念曾经的过往,并倍加珍惜所守候的现在。

有一种怀念,不需要字里行间的喋喋不休;有一种守候,不需要分分秒秒的过分哀愁。那就是成长印记所给人带来的特殊情感。即便流年不改,却也难以留住唯美如画般的现在;倘若流年改写,变化的又岂止是沧海桑田的过往。纵然成长难忘,曾经难放,我们也要学会放下,毕竟人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回忆里,只能为怀念系一抹守候,怀念逝去的过往,守候现有的当下。

[评点]

首先,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是深沉的,更是理性的。对苦难,作者没有痛苦,没有失望,而是冷静客观地来看待,因为她懂得苦难对人生成长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为怀念系一抹守候”,就是自己对苦难最好的态度,最好的坚守。其次,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诗词名句信手拈来,自然流淌于作者的弊端,写出自己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好地突出了“感受苦难”这一中心。

[例文二]

于苦难中成长

杜晓芳

当耀眼无瑕的珍珠退出蚌腹的那一刻,它所经受过的磨难早已不可计数;当湍急奔放的河流汇入海洋的那一刻,它所遇到过的艰险早已无法记录。正如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人生于世,不经历应有的磨难,于苦难中成长,磨砺身心,又怎能立身于现世,扬名于万古。

纵观中外之史,王守仁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尼采也曾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是的,没错。痛苦能够毁灭人,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然而就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当然,也唯有这样的人,能于苦难中成长,从而磨砺出一番不同于旁人的别样人生。

再论古今之事,顾贞观面对苦难曾有如此之感:“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而中山先生目睹中国之逆境,也曾发此陈词:“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代国父,受命于亡国之际,担任于危难之间,若无此等毅力、勇气,何谈中国之光复,何望中国之未来。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坚强,安乐则会使人萎靡。就像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一样,人唯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磨砺品性,完善修养,从而造就出一番丰功伟业。

而今之世,世风不正,人心不古。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早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试问世间还会有多少人会像侗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子女,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像美国家长那样教育儿童。严父慈母的说教之词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是皇帝,父母为佣仆。这种有违纲常之举,竟发生在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这不失为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极大讽刺。不懂得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由此可见,苦难于人之为必要,于成长之重要。就像能够于亿万年洪荒洗礼中尚存的绝不是上古的原始生物,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岁月磨练的人生,才不愧为真正的人生。

正如风浪之中的船帆,即便路程再艰难,终有一天也会到达彼岸;就像埋于地下的种子,纵使过程再艰辛,终有一天也会发芽生根。曾见过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能够屹立于悬崖之上而不倒,我想绝不是“幸运”二字能够形容得通,它其间的苦难,即便是说的出来,恐怕也无人能够听懂。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纵览如今之光景,我自有一番醒悟。人生在世,若为温室中的花朵,一见阳光便会枯萎而死,还不如心甘情愿地做一棵小草,于狂风暴雨中翩然摇曳,于众人无视中傲然世间。

[评点]

文章文思泉涌,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文章围绕“于苦难中成长”这一中心,采用典型的对比手法。用中外之史、古今之事与而今之世对待“苦难”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苦难”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并用孔子、荀子的言论来进一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其次,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古今中外的事例、道理信手拈来,丝毫不做作、矫饰,给人一种浑然之感。再次,反复、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