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二课堂”教育对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二课堂”教育对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往往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停留于抓“纲”治“本”,一味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由此屡屡可见。显然,这种抓标不治本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量,但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具体意义如下:

一、转换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常把教材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灌输的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发挥和学习兴趣,也影响到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新课标”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等都明确定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可以更广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新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学习实践的经验;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互动交往,可以渗透对亲情的感悟。多年来,许多人将它的意义归结为巩固和加强课堂学到的知识,因而没有对语文的第二课堂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教育是一个由第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作用。

二、拓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是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这个能动性的飞跃,第一课堂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第二课堂的容量则要大得多。它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语文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的第二个飞跃。

如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小说的背景,这也只能加深学生对小说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把范进中举的故事改编成话剧进行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感情,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小说的文化内蕴,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和小说的内涵。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让他们在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想证实自身价值的需求,学生也不例外。在第一课堂里,老师为了完成课程计划,很难给学生留下表现自己才能的时间,而第二课堂给一些具有某方面才能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声情并茂的诗朗诵、演讲赢得的掌声,精彩的表演引来的喝彩,善辩的口才为班里争得的荣誉,都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班级大讨论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锻炼培养或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学习就其实质来说,与其说是对知识的学习,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综合技能训练,国外不少语文教育家认为:学习语文应该以语文操练为主。在第一课堂上的操练,在内容、形式上都是有限的,因为它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约,而语文活动则可以不受课本的限制,多方面、多途径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锻炼学生的听力技能可以组织录音欣赏、广播、讲座,锻炼说话技巧可以组织故事会、演讲会、答辩会,而训练读写技能的活动则更多,如朗诵、创作、作品欣赏等。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使自己的某方面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调查、咨询、采访、研究性活动,还能训练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自我介绍,开始学生往往只会介绍自己的年龄、毕业学校,慢慢地,他们开始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影响大的人和事、自己的烦恼与快乐以及家庭成员,介绍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范围会越来越广,不知不觉中就从简单的三言两语到滔滔不绝,从怕说到有一吐为快的倾诉欲望。因为语文活动创造了一种氛围,学生受场景的影响,受别人的感染,能迅速地消除拘谨,融入到活动中,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渴望展示自己,渴望“掌声响起来”,这必然使一些同学希望自己技高一筹,而这技高一筹的台上一分钟必然要台下一身汗,这就使许多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强化训练。一次朗诵比赛,有多少参赛者在精心准备,寻求指导,自我强化训练。曾有一个演讲水平平平的学生为了能代表学校参加市职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自我强化训练,最后在校级预赛、决赛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获得市级比赛二等奖。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的进步,是自我强化训练意识的觉醒,活动的目的变成了个体的自我要求,技能训练也便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活动无拘无束的形式和热烈的气氛,有很强的感染力,会吸引许多学生跃跃欲试,一展风采,一争高下,这也便形成了自我训练的动力。当这种训练得到肯定、展现成效时,学生又渴望更上一层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正是语文活动能把技能和个体的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表现。

四、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第二课堂活动包括:(1)激励性的语文活动。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角中展览优秀作品”“有奖问答”“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2)积累性的语文活动,如“背古诗文比赛活动”“讲成语故事活动”“积累优秀作品和古诗文的活动”等;(3)创新性的语文活动。如在“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表演教材情景剧等;(4)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某些景点游览、观赏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