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囚绿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绿色是自然之色,是生命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读作者

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因其散文凝练、清丽、质朴且清新含蓄,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1942年,因从事抗日活动,被捕后被日寇杀害,年仅34岁。巴金曾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是值得骄傲的朋友”;同他谈话就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透过本文也许我们更能深入的触摸他的灵魂。

(三)读文本

第一阶段:感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部分教者设计了四个问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4、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以语文小组为单位确定答案来黑板上书写。因为是课前预习题直接展示,如有问题教师给予提示。)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爱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教学分析】:此部分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形式。教师用优美的音乐作背景,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给课堂营造出美的氛围,创设出美的情境,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朗读做出示范。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带着学习任务来欣赏。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应该能够将本文的感情线索梳理出来,师生共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阶段:品析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感

师: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绿有什么样特点?(从原文中圈画一些词语加以归纳)

明确:常春藤的特点是: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你能从文中多找一些体现绿的特点的语句吗?(师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2、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并圈点批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举手发言)。

范例: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批注: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教学分析】:此部分是由绿的形象特点到作者的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个提升。因此,可以采用读美文、赏美景、感美情、品美句、析美词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鉴赏作品,领会其中的美妙之处。其中,“读美文”,要求用恰当的美的语调、语气流畅地朗读课文;“赏美景”,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变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感美情”,就是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品美句”、“析美词”,就是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在这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提高了散文的鉴赏和品味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阶段:感悟朗读课文,领会绿的象征意义

师: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这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多媒体投影)两段资料: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师:当年幽囚于我房间内的这株常春藤,便是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中华民族的写照,而它的蓬勃、向阳、固执体现了一棵顽强的生命永不屈服于黑暗,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着,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歌颂,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这便是绿的象征意义的所在。(全班交流中明确)

象征生命、希望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这种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志向、意愿或精神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学生齐答)

【教学分析】:此部分可以说是本篇散文的精髓所在,是由对绿的炽热情感到民族情感的升华,也是本篇的主旨所在。注意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精心的筛选朗读体现绿的形象特征和揭示绿的象征意义的语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迅速的把握状物类散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体会情与景的有机融合,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

(四)课堂拓展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教师播放:第一届中国达人秀冠军独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让学生畅谈感想,从而精神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师: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教学反思]

1、散文教学要立足于语言教学。“言为根,文为叶,根之深叶之茂。”所以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其中,以品读为本,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者根据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本节课实行分阶段朗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提高了此类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2、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而,在感悟朗读课文阶段,通过介绍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对绿的形象特点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播放独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让学生畅谈感想,此环节可以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的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胜境,使学生的情趣得到陶冶,品位提到提升,从而实现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李玉梅,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