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合唱学科体系创设社会合唱环境——评《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阎宝林教授主编的《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中国·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实录》一书,融中国合唱教育同仁之智慧,基于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讨了我国合唱教育发展的情况,并规划了未来中国合唱教育发展的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结合该书内容,从高师合唱教育的课程地位、学科理论以及学科教学体系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合唱与城市的相互作用,试图从教育与社会的双层视角来探视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合唱;合唱教育;合唱教育高峰论坛;阎宝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07303
2009年“中国·南湖高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阎宝林①教授的筹划下顺利举行。2010年7月,阎宝林主编的《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中国·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实录》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此书是南湖高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论文与语录汇编,是一部关于合唱教育的学术著作。该书主体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
正文包括上、中、下部分,分别关注合唱教育的三个层面。
上篇:《中国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报告——高峰论坛实况记录》,其中第一部分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三所院校为例,论述了我国专业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学的现状;第二部分以杭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汇报了非专业院校合唱教学的情况,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中篇:《中国合唱与指挥教学的分析思考——高峰论坛书面发言》,其中包括河南大学、西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全国各大院校的11篇论文,针对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下篇:《中国合唱与指挥教育的宏观意义——高峰论坛研讨讲座》,讲座共11个论题,包括马革顺、陆在易、田玉斌在内的诸多学者,从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双视角研讨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教学策略以及未来展望等。
此外,该书附录了很多珍贵翔实的教学资料,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调研报告》、“意大利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课程设置概况”“匈牙利的合唱教学概况”和“苏联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研室指挥教学大纲”等。
众所周知,当下中国合唱与指挥(以下简称合唱)教育在整体趋好的形势之下也存在很多问题,譬如师资短缺、作品匮乏、课时不够等。上述问题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更为深层的因素。下面笔者将结合该书对高师合唱教育作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合唱的课程地位问题
合唱课程在音乐学学科中的地位提升了,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其教学质量才有保障。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唱学科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合唱教育问题的途径。
现实中,合唱课程通常在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无法与声乐课相比,这是常见的学习观念问题。从教学而言,合唱与指挥课几乎牵涉到了音乐学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如音乐理论知识、“四大件”知识、音乐美学史学知识,以及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此外,合唱指挥课还是门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优质平台。因此,提升合唱课程的地位显得十分必要。
合唱是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教育功能还是社会意义角度而言,合唱都应占据更重要的课程位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但要将合唱课作为必修课,还要保证其有充足的课时量。
二、合唱学科建构问题
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在序言中指出,对合唱指挥的培养与合唱教育的梳理,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这是合唱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合唱指挥教学的规范化、学科系统化,必须要建构合唱学科理论和课程体系。
(一)学科理论的构建
任何学科的长足发展必须要以学科理论为依托,建构体系化的合唱教学理论是该学科的支撑。当下已经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关于中国合唱与指挥的专著,如马革顺的《合唱学》、杨鸿年的《合唱训练学》、陈国权的《合唱编配》、韩德森的《合唱与指挥教程》,以及杨鸿年即将完成的著作《人声配器法》、周跃峰的《合唱艺术美学》等专著,此外还有大量编著曲目出版。这些著作已为合唱学科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我们只需在教学中将其整合并使之体系化即可。我们要在“以往的实践经验中归纳、提取一般规律性的原则,构建理论体系,并以之后的舞台时间为目标,具体地实施理论框架内的各个内容要素。……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及教学和教材规划。”②
(二)学科课程的构建
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依托,进行学科课程构建,明确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规范教学方式等。
1.课程目标
高师合唱指挥课程应该以师范性为统领,以实践性为主体,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出发点。阎宝林认为,合唱教学不是排练课,让学生唱好合唱是第一步,教会学生排合唱则更重要。为此,合唱教学要培养“三好”学生,即“就品质培养而言,合唱使学生养成谦让、责任、合作的‘三好’之优;就知识而言,‘三好’指的是:好的鉴别耳朵,好的分析习惯,好的应变能力。”③从而最终在德与智的培养基础上,实现教与育的双赢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强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中沟通非常重要,教育在传递中,沟通中存在。④合唱指挥除了与音乐沟通之外,更要与人交流。因此,实践非常重要,需在实践中学习、领会、掌握。我们提倡学生走入社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锻炼。强化实践性、突出师范性是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课程设置
目前一般高师合唱课的授课时间设置为两年,教育部新规定为一年半,与会专家与一线教师都普遍反应课时不够,很难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合唱与指挥两样的课时比例以及上课形式等方面均存在随意性。为此,我们需要在合唱课程的课时与教学模块等方面做更合理地调整与设置。这一方面,河南大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学时为两年,分三个模块:一是合唱与合唱声乐训练;二为合唱教学法与合唱;三是合唱指挥。⑤这既强化了合唱训练的本体,又强调了教学的实用性和师范性。
3.教学方式
合唱指挥教师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会议也大声呼吁加强师资培养力度。作为权宜之计,钱大维认为“增加指挥课程的学习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因为音乐教师的培养量远远大于专业合唱指挥。其水平直接影响中国合唱水平。”⑥
就教学方法而言,声音训练最为重要。这方面,中国合唱界泰斗马革顺积一生教育心得,从合唱教学的声音观念、指挥方法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⑦。马老师因地制宜的合唱指挥思想非常可贵,值得后辈学习、继承和发扬。
合唱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一只手伸向国外,一只手伸向民间”(贺绿汀)。当前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动下,中国音乐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伸向国外的手”太长,“伸向民族的手”太短。因此,“中国学校合唱发展核心应是两个:一是通过合唱多声部的演唱和聆听,获得和谐崇高的审美感受,培养人的集体协作意识、全局观念和责任观,获得人生快乐健康的心理;二是通过合唱教育,加强中国本土文化和母语的责任,传承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唱教育是最直接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和新的价值点。”⑧
三、社会合唱建设问题
要使合唱事业能健康发展,除了凭借教育,还要依托社会。宏观上,社会合唱建设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意义极为重大。当下中国合唱事业发展势头迅猛,比如前段时间全民参与“红歌”运动,可谓盛况空前。目前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大众化已经初具规模,但合唱艺术水准还有待提升,因此中国合唱最重要的是大众合唱高雅化问题,提升大众合唱艺术的品位。
此外,要实现合唱中音色统一、声部协调,就要求合唱者能团结一致,心中既有自己,又有他人,因此,合唱也能很好地促使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合唱既能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提高市民的艺术修养,又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运用营销战略”理念加快我国城市合唱发展论题糅合了经济学、社会学、音乐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使教育视野从校园走向社会,特别是将专业知识视为文化产品等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该论题针对合唱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所提出的“文化战略”“人才战略”“形象战略”等思路,对我国城市合唱工作的发展亦具有借鉴价值。嘉兴市南湖区“打造南湖歌城品牌”便是很好的范例。该区先后组织业余合唱团一百二十余支,并在2003年将“合唱”确立为南湖区“歌城”品牌的目标,连续举办了七届“南湖合唱节”,在歌城品牌逐渐成为城市名片的同时,也让市民享受到了更高水准的精神生活。⑨
结语
《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中国·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实录》一书有三大特点:一是普遍性,文集融汇全国不同类型高校以及相关机构的研究者、教育者的建议,汇集了合唱领域的广泛信息;二是教育性,该书关切合唱教育问题,而不仅止于关注合唱本体问题⑩;三是前沿性,论坛汇集了中国各大高校的资深从业者,他们都是具有多年合唱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所汇集的都是目前最新的信息、最热的问题。总之,该书从宏观与微观的切面,社会与学校的横面对中国合唱教育课题进行了研讨,是一本中国合唱界颇具意义的著作。
从教育角度而言,该书既是学术性的合唱教学著作,也是关注合唱教学的应时之作。杨鸿年在序言中说:“‘中国·南湖09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开得非常有必要,贵就贵在抓住了当前中国合唱教学这一事业发展的最主要方面进行探讨,对中国合唱教育发展中现存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B11马革顺先生说:“大家共商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教育大计在中国合唱教学史上不多见,宝林策划、著书此事说小了是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说大了就是为中国合唱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合唱教育界需要这种从全局着眼,为更多更广的受众面服务的胸怀以及不断努力探索的精神。”B12
阎宝林教授之论著集思广益,汇集了国内多位合唱专家的经验之谈,是中国合唱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合唱教育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最后笔者以田玉斌的话作结束语以共勉:让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各合唱组织团结起来,共同把我国的合唱事业推向前进!B13
注释:
①阎宝林,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中国音乐教育合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②③⑤⑥⑦⑧⑨B11B12B13阎宝林:《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中国·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实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6、43、37、82、148151、124、184186、72、序言一第1页、227页。
④[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9页。
⑩据笔者调查,大体分两类:合唱理论类和教程曲集类,以后者最多。另据“当当网”检索统计,合唱类专著168种。其中,约60%为曲谱集,约25%的是曲谱辅加合唱理论的编著,仅约15%真正着墨于合唱指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