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芦毒蛾的发生及防治技术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芦毒蛾的发生及防治技术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自2008年一种新发害虫―芦毒蛾在沧州市南大港湿地突然暴发,2008~2012年5年间芦毒蛾虫害造成我市南大港湿地芦苇经济损失超过400万元。本文对芦毒蛾的发生防治技术做初步探讨,以为减少经济损失,做好芦毒蛾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 芦毒蛾;特征;规律;防治

沧州市南大港湿地面积8万亩,全部种植芦苇,2008年芦毒蛾初次发生,发生面积3.2万亩,一般密度百株有虫100~150头,最高密度百株有虫200~300头,有2万亩芦苇吃成杆,0.8万亩缺刻,芦毒蛾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重在我市乃至河北省历史罕见;2010年9月份湿地二代芦毒蛾特大发生,发生面积3.5万亩,造成3万亩芦苇吃成光杆,芦毒蛾发生危害程度超过2008年。2012年南大港湿地越冬代芦毒蛾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0.4万亩芦苇叶片被吃光,1.6万亩严重缺刻,7月上旬一代芦毒蛾大发生,发生面积3.2万亩。

一、芦毒蛾的形态特征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昆虫,是主要危害芦苇的暴食性食叶害虫,也危害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杨、柳等多种林木。每个世代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圆饼状,圆饼的外圈为深褐色,中间暗白,正中央有一深褐色的小点,呈条状排列。卵粒很坚韧,不容易弄破,喜产于芦叶的主脉边。

幼虫:初孵幼虫黑色,老熟幼虫黄色多毛,俗称黄毛虫。体长一般40~50mm。背线黑色,腹部背线前方着生4个短毛束,此毛束在幼龄期为红色,以后逐渐变为黄色,毛束的顶端为黑色。颈部两侧着生似触角的较长黑色毛束一对,腹端部背面也有黑色毛束一个。

成虫:雄蛾翅展达35~40mm,雌蛾35~45mm。触角雄的为羽毛状,雌的为栉齿状,均为黑褐色。雄蛾前翅灰褐色,雌蛾前翅暗白色,后翅腹部色泽较淡,前翅近外缘内排列有6个小黑点。

二、发生规律

芦毒蛾在我市每年发生三代。芦毒蛾以1龄幼虫在芦苇或杂草的枯叶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中旬羽化;第一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交尾产卵,10月中旬三代卵孵化,一龄幼虫寻找枯叶、叶鞘或干燥的土隙中越冬。第一、二代约需时间50~60d,其中卵期7~10d,幼虫期30~32d,蛹期8~10d左右,成虫期5~7d。气温高时,历期短一些,气温低时,历期长一些。

三、防治方法

1.冬季用火烧苇茬和杂草,消灭越冬虫源。能明显降低发生基数,2008年冬季湿地烧陈茬,2009年芦毒蛾发生较轻。

2.幼虫发生期使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2%高氯・甲维盐1000倍液喷雾、4.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喷雾,两种药剂的防效都能达到90%以上,防治大龄幼虫2%高氯・甲维盐要比4.5%高效氯氰菊脂药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