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棉纺大省看产业现状(连载之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棉纺织产业的发展情况、困难及企业的需求,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确保我国棉纺织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徐文英会长进行了认真布置,专门组织调研队伍,派朱北娜、朱兰芬、王加毅三位副会长带队。分组分路线对我国的棉纺织生产主要省份开展了调研工作。
这次调研,棉纺协会组织人员分别走访了山东、江苏和河南省等棉纺织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三个调研组分别对山东的临清、邹平,江苏的江阴、南通、湖塘及河南的南阳、新野、许昌等九个主要的棉纺织产业集中地进行了调研,实地走访了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纺织企业共计约30家,并对理事以上有关企业进行了书面调研。另外,在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到会企业家共计约100余位。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同企业家的座谈,进一步掌握了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目前棉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办法。
在困境中,尽管企业立足自我,积极应对,营销创新、开拓市场、降低成本,但也难消化对纺织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各项压力,在调研中企业们呼吁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资金、税赋、成本等几方面。
资金链是企业当前遭遇的最大困难
国家已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融贷款机构对我行业仍不看好,压缩、回收、惜贷现象普遍,企业形象的反映目前的国家政策是“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
资金的短缺表现在:一是货款回收期限不断延长。据企业反映,原来10~15天的回款期限延长至2个月左右,甚至回款期限无望;二是纱布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占用周转慢,难以维持正常生产;三是由于资金普遍紧张,面对棉价的下跌,几乎没有企业囤积棉花;四是现在有低成本投资的机会,但资金紧张,不得不停止或减缓技术改造的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计划;四是尽管品牌建设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发展目标,并且已有规划,但目前的市场形势及资金情况,只能把生存放在第一位,企业希望要尽快出台贷款、融资的具体实施措施,其中包括:
不应将纺织行业作为高风险、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大力宣传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因此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扶持力度。如对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政府贴息;
对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要发挥政府的信用与担保作用。在调研中新野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发挥了作用应宣传推广;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带动就业稳定社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中小企业项目,促进企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
减轻税赋压力
实施对等的进项税和销项税
在这次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纺织行业税负压力较大,平均税率在4%左右。集中体现在“高征低扣”,100%的纺织企业都认为纺织行业进销项税应统一执行17%的税率:棉花约占到棉纺厂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我国于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实施了增值税制度,制度规定棉花的进项税率为13%,棉纺产品的销售税率为17%,而这种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对我国棉纺企业显然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建议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收政策,对棉花的进项和销项的税收一律按17%来执行,给予棉纺织企业“进项税和销项税对等”的税收政策。这样能给企业带来接近3个百分点的利润,直接减轻企业的负担。
降低进口棉花的税率
由于我国棉花资源有限、棉花品级结构限制、有三丝、出口订单要求使用外棉等因素,必须使用进口棉。因此,对进口棉的滑准税应取消或降低并采用固定税率。
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无税制本身就是国际竞争的一种惯例,出口退税尽快一步到位,提高到17%。建议工资也可抵扣增值税。直接减轻企业负担
对劳动密集型、连续化生产的纺织行业,员工的稳定性是保持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的基础。由于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是三班连续运转、劳动环境差、噪音大,要靠工资不断上涨、福利待遇的不断改善来吸引就业及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地方最低工资的上涨也促使纺织工人的工资上涨。调研中,企业反映: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工人工资平均水平普遍提高15%,加之各项保险合同等费用都增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产品成本主要是由固定资产+原材料+劳动力等构成,对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如将劳动力成本也能同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抵扣增值税,将可减轻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电价上涨增大了企业的成本
在调研中另一个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煤电汽价格不断上涨,企业负担沉重。纺织行业是用电大户,电费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大,随着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业用电、汽价格的逐年上涨,用电压力也是逐年增大。
据初步计算今年企业的用电价格平均上涨15%~20%,按照统计年报每吨纱(线)用电量近2400Kwh/吨计(2007年数据),仅计算2008年1~10月纱产量为1780万吨时,规模以上仅纺纱企业就多支付42亿元人民币。煤价已出现回落两个月,企业希望电价能适时做出调整。
稳定棉花价格,降低原料成本
原料成本在棉纺织生产总成本中占70%左右,因此棉花价格的不稳定及与外棉很大的差价,特别是新棉上市后的棉花价格的跌落,已经给纺织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损失。
国家对棉花的调控政策年年不同,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仅害了棉农,也害了纺织企业。建议加大财政补贴,直补棉农。今年棉花12600元,吨的收储拉高了国内的棉价,以11月中下旬计价,新疆棉高于内地棉1700元,而内地棉又高于国际棉1070元,大大降低了纱布企业出口的竞争力。使目前新疆棉花价格高出国际近3000元,并且所收储的新疆棉都是质量较高的棉花,明年肯定会大大增加纺织企业使用新疆棉的用棉成本,导致即使企业有了订单,却因为原料价格过高而不敢接单的现象发生,毫无疑问这样的棉花成本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
民生产业创建和谐社会
棉纺织行业是链接上下游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棉花价格的走低,纺机行业的冷淡,都说明了棉纺织行业兴旺,产业链就兴旺。
扩大宣传,促进内需
纺织行业对国家税收、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007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应缴所得税212.66亿元、本年应缴增值税770.67亿元,两项合计983.33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2%,对地方及国家税收作出巨大贡献;纺织工业解决就业2000万人,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关系到近一亿农民的生计;由于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应到纱布产量的增幅降低,2008年1~10月的纱产量是1780万吨,增幅比去年降低了9%,如按照万锭用工150人、万锭年纺纱1450吨估算,仅规模以上纺纱企业少安排
就业岗位18万人。因此纺织行业是民生产业,纺织工业的稳定对国家及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内需消费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的行业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发展矛盾,行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金融危机的到来加速了调整的过程,必然有一批竞争能力差的企业要倒闭,因此我们要正视目前行业遇到的困难,但我国13亿人口的纺织品服装消费是纺织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促进内需,活跃国内市场消费就成了拉动行业发展的关键的一环。
按照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14公斤(2006年)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国内衣着类消费远远落后于整体消费。从成长空间上看,国内纺织品消费的巨大潜力值得期待。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将有利于纺织品的消费。
出台配套法规
从今年开始执行的劳动法,在维护职工权益上和规范用工都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纺织行业生产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执行三班三运转工作制度,平均工作240小时/月,超出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的部分以及带薪假期等,企业以三倍工资支付劳动报酬;劳资纠纷增加,调查结果显示,新劳动法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对职工的约束力降低,不少企业出现了旅游打工、自现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纺织职工成为熟练工人前至少需要三个月的培训,旅游打工现象给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应针对纺织行业的特点出台配套劳动法的实施细则,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基础上为企业法人管理企业创造条件。
对协会的建议
在日前的形势下,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在调研中,我们协会认为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鼓信心,调动企业积极性。纺织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主要的就业行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产业。纺织行业现有2000多万职工,其中80%是农民工,纺织每减少1亿美元的出口,就会影响3680人的就业,所以国家一定要重视,出台政策予以支持,这对全行业树立信心,走出困境十分有利。面对当前形势,要从多方面鼓励企业坚定信心,不要恐慌,困难之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因此一定要竭尽所能积极主动地去应对目前的严峻形势,把握机遇,适时发展。
规范宣传,客观报道。对于在目前严峻形势下,应当通过协会刊物和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媒体,宣传我国纺织业的重要作用和产业发展形势,客观的反映出行业的现状。另外,对于个别媒体不负责的恶意负面报道,应进行严厉驳斥,这将有助于相关金融机构对纺织业情况的客观判断。
积极引导企业做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能量的储备工作。在目前的不利局面下,也正是企业寻找自身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时刻,行业协会应该鼓励、引导企业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做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能量的储备工作,储存发展的能量,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协调经营行为,维护行业正常的市场秩序。在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国内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协会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提倡企业加强自律、规范纺织企业经营行为,减少无序的低价竞争、维护行业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大多数纺织企业的利益。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做好纺织企业“人大代表”。行业协会要继续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及时、客观地把纺织企业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和建议反映给政府机构,做好纺织企业的“人大代表”,最大限度地为纺织企业争取合理的政策,保护纺织企业的合法利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