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院校“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普通高校学生设立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衔接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探讨普通高校如何推行“双证书”制度,同时补充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推广提出了相对应的方法和基本途径。
高等院校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在学校的系统学习且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全日制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普遍,普通高校对此却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职场新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衔接时间对于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尝试性地探讨普通高校如何推行“双证书”制度,用以补充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希望能够进行推广,探索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商科人才的定位上差别不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设计上大体相同。各校表述不同,但大致内容雷同,基本都涵盖了“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等等。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上述的内容,基本包括通识教育类、学科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专业方向或模块类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在符合专业教指委要求的同时也添加了实践类的课程,但学生普遍感觉,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到工作单位后却力不从心,究其原因,这与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习不连贯有关。有些学生为了弥补此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培训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事实证明,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充实忙碌,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好。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务类课程的学习贯彻始终,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与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育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更加符合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
这样,既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积极培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上述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必须着手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校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也不应该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简单交集,更不应该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而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高端职业资格的培养。普通高校的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已大量设置了与本专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但因为没有明确指明适应哪类考证,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参加考证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校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修订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通过比较筛选,选定了既可作为补充学习又被广泛认可的资格类考试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销员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国家理财规划师、BEC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考试。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上既可以安排在学期进行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的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既改变了过去某些实践环节的专业课实习名义上是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但实质上因为人多分散而很难管理,况且实习的情况也很难评价,甚至有个别同学没有参加实习。现在将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融入其中,按其考证要求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结束后参加考试,考试通过者不仅能获得两个学分,而且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建立了“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积极培育和营造考证氛围
虽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考证意识开始被唤醒,但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盲目考取的证书要么是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证书,要么就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奔波到校外参加培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学院可以有组织的与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内训合作,签署协议,构建和运作人才培训平台。为配合双证书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制订相关的培育“双证书”人才的实施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筛选适合的项目,也是指导学生避免盲目考评的指导手册的作用。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现至关重要。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学科中的理论教学与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该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施,离不开双师型师资。因此,将通过下述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积极鼓励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获得培训资格。鼓励相关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具体做法:根据专业学科相关内容,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要求在不同的岗位培训,由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鉴定。鉴定结果将会成为“双师型”教师聘任的主要依据。“双证书”的聘任方法及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在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和技术培训等环节的工作中增加了进修的机会,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师、外贸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人员、培训机构人员长期担任本专业群兼职教师。本专业长期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交流与沟通,通过给本专业教师与学生作讲座、座谈等形式,使专业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五、创新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许多职业资格的授课内容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求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而且要求授课的方式也与国际接轨,即其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互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此,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各学科的思想方法,实现学生潜力的最大开发。在课堂中先创设问题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再激发探究欲望内容为核心,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推理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后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能力。
六、改造和新建实验实训基地
“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因此,本着“以教学为主、以产促学”的原则,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地建设:
1.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只有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校教育才能长治久兴。作为地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市发改委、外经贸委、经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专业建设中,加强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络与沟通,正确解读相关经济政策,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联合涉外企业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考虑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探索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实习前,公司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争取学生带薪上岗,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专业组派出指导教师针对岗位实际和实习课题,及时发现面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研讨、专家点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一些合作单位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把部分业务操作流程直接搬入校园,方便学生观摩和参加企业实际操作。
3.激发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在高校挑选人才的唯一关注对象。与现如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他们更注重的考察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科研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判断标准,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培养大学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学习,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将结合。
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样,在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以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可以根据每年的学科竞赛选拔该学科的专业优秀知道教师担任组长,制定详细的辅导方案和选拔方案,在不同年级中进行选拔,筛选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学科竞赛后,由专业教师及时总结,无论选手获奖与否都分析其成败的关键,用以积累参赛经验。这些总结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有条件时举办一系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芳奎.试论“双证书”制度的教学体现[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4.
[2]丁立明,张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0):15-16.
[3]肖文胜,蔡玉文.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一体化策略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02):22-23.
[4]杨恒.高校辅导员如何进行班级日常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1,(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