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货币宽松结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货币宽松结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隔八个月后,央行突然在春节后重启了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

节后首周,央行从公开市场通过正回购回收了大约400亿元的流动性,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当周的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达到了8700亿元。换句话说,央行当周从公开市场回收的资金达到了9100亿元,这样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两次“降准”带来的冲击。

此后一周,央行在周二再度进行了5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但在周四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这多少让市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基础上,市场利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以七天回购利率为例,春节前其一直维持在3%以下的水平上,但到了节后,则超过了4%,也明显高于央行3.35%的七天逆回购利率水平。一般而言,逆回购利率应该是市场利率的“天花板”,超过这一利率,央行就应该开闸“放水”。

但央行似乎仍在坚守,节前央行曾经对一级做市商提供了新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SLO),在这一窗口下,商业银行可以在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下,向央行提出短期流动性要求。

而市场传言称,2月底曾有多家商业银行向央行提出SLO融资的要求,但被拒绝。

市场开始紧张,并认为央行可能转变货币政策的取向。

笔者也认为,在通胀上升以及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谨慎。

按照2月份的食品价格简单判断,当月的CPI通胀率很可能超过3%,而如果工资、能源价格以及公用事业品价格在今年延续此前的上升趋势,那么到下半年,单月的CPI通胀率很可能超过5%。

与CPI相比,房地产价格可能更加敏感。去年中,在市场广泛预期央行可能降准时,央行却采取了逆回购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当时房价开始上升的掣肘。时至今日,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一房难求”的迹象,央行的突然变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两会”后,如果房地产价格继续攀升,那么新一轮的调控难以避免,也意味着央行将持续收紧货币政策。

当然,让央行保持谨慎的原因不仅于此。1月份的社会融资数据,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开始明显上升。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先行数据之一,融资水平的快速反弹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整体经济再度疲弱的担忧,也让市场担心,中国经济可能在投资的带动下再度落入“过热”的怪圈。与此同时,投资高企也并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如果任其发展,3月“两会”后,人事任命大抵落定后,投资热潮可能再度升温,而一旦项目开闸,就将绑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审慎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并可能配合以信贷窗口指导,也意在避免有限的信贷资源在年初即被基建项目和国有资本瓜分,为民营企业留出空间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获得稳定发展的资源。

另一个值得关心的因素,则是资本流入。一般而言,央行会在月末公布上月的外汇占款数据,而1月份的数据直到3月5日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占款外汇增加了6836.6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峰值,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外汇占款总量。

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央行的基调改变,则是抱怨多于赞赏,批评点主要在于央行基调变化太快。经历了去年底的流动性充裕,加上SLO的推出,市场普遍认为央行会保持公开市场的流动性,并通过测试公开市场操作的稳定性,为未来可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实践基础。在市场看来,即使流动性可能出现收紧,短期利率水平也会保持在央行逆回购利率之下。在这一“简单思路”下,市场开始转向高收益率债券,作为代表的城投债的发行也在年初就开始出现井喷。

但央行的举动很快打破了这一思路,其启动正回购的态度表明,市场的流动性局面至少是合适的,甚至可能是“过剩”的,同时央行的正逆回购利率走廊也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对这一体系进行过度投机,将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当然,央行这种大胆的操作方式是否准确,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央行已经清晰地告诉市场,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作者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