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慎选银行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缓慢恢复,作为晴雨表的主要股指纷纷走出触底反弹的势态。尽管欧洲债务危机阴云不散、北非局势紧张、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发生9.0级大地震,但大部分投资者仿佛还更多地看到希望。被誉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但股市却在一片繁荣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大幅下跌,当悲情的主角当首推权重最大的银行股。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银行板块市盈率现约为6.68倍和1.54倍,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上证指数仅为1664点,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8.4倍和1.98倍。同时以“盈利出众、形象漂亮”著称的上证50指数因成交量稀少将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两只银行股调出该指数。当时,GDP总量第二,增速第六,股市表现倒数第三;净利润增长超过50.2%,股价下跌30%,全年换手率36%。这不是巧合,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银行股的四大短板
笔者仔细研究银行股,总结其特点如下。
先天不足 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国有银行,在理论上是从破产阶段走来的,经过汇金的增资、资本市场的融资,蜕变成蝶。笔者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质变。
貌似繁荣 银行绝大部分的利润来源是贷款利息收入,尽管各家银行一直在粉饰――将一部分利息收入做成了中间业务收入。但受整体金融创新不足的影响,收入的基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大部分的银行贷款以不到10%的名义利率、约2%的净利率,对应的是100%的本金安全。报表反映的大赚特赚,有一个根本前提是贷款的安全性。现在中国已经步入货币紧缩时期,假如2%的贷款本金发生了损失,就意味着银行100%的资产业务收益率是零。
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是指各家银行在上市后内部管理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经营实体――各分支行更多地受制于地方政府和总行并不非常精准的经营政策。各家银行的产品、经营策略大同小异。在没有实现差别化经营的前提下,一旦发生危机一定会是整体下滑。所谓外患,最严重的就是近10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以及几万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一旦被设为关注类评级就会有5%的提呆,将损失掉一家大银行的全部资本金。还有紧缩政策下整体信誉度降低的问题、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产业调整问题、行业变化、资产质量等。
反复融资 四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成本应该在3万亿元左右(剥离+汇金补充的资本金),16家银行上市的融资总额(首发+增发)也应该有几千亿元,如果统计上可转债、次级债等再融资,其规模也应超过万亿元。各家银行腰里怀揣富可敌国的真金白银,圈钱的手却一次又一次伸进投资者羞涩的囊中。
底不可随便抄
任何一个企业要发展,都需要不断补充的资本金,单纯依靠经营积累是完全不够的,于是资本市场应运而生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资本市场的起源和根本,作用体现于效率,而企业的效率、市场的效率、社会的效率,这些效率的链条是一环扣一环的,即使有暂时性分离,但根本一定是统一的。中国银行业大踏步上市是从2006年开始的,5年来,这个效率体现依然在迷雾中飘忽不定。
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国的银行业很大,大而不能倒,这是唯一的心理安慰。但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银行没有差别化经营,风险和收益主要是行业化的,因此对其的判别核心在于行业风险与机会。差别化的股价高低,也主要取决于盘子大小、概念炒作。圈钱之风不会消除,即使稍有停顿但基调不会改变。低效率盲目扩张是祸根,太容易得到的资本是推手,在低谷中企图抄底也并非股民所能左右,所以银行股慎选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