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果盈收,微博价值何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果盈收,微博价值何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巨头们总是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链,真正将网络帝国的围墙合拢

联网是永不过气的“商业模式秀场”,在互联网界,微博已成“兵家必争之地”。而国内互联网兴起的这一轮微博热,似乎是博客热、SNS热、搜索热的新一个轮回。

微博真的能为互联网公司带来好的现金流吗?它有可能找到强大的盈利模式吗?如果不能,该拿你怎么办?

微博能盈利吗?

自从登陆中国,就吸引了业界绝大多数IT大亨的眼球,继新浪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之后,搜狐、网易、腾讯门户网站纷纷在微博领域安营扎寨,一时间,微博成为各个巨头展开竞争的新战场。在这场争夺微博霸主地位的大战中,各家领军人物亲自上阵推广,开发与推广团队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先大规模试水国内微博市场的门户网站新浪,凭借其网聚的强大的名人资源继续名人战术,第一时间聚集的超强人气让其拔得头筹。后起之秀的腾讯,利用具有中国最大的用户群体的QQ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推广微博,凭借着“草根战术”跻身微博第一梯队。

搜狐微博在继续其克隆名人的同时也网聚了一大批白领阶层,并成功打出了“白社会”的旗号。相关讯息显示搜狐即将在技术优势、产品特色和营销手段上展开立体攻势,力争与新浪旗鼓相当。有着众多知名主持人、时事评论员和一线记者的凤凰网微博则采用“名嘴”战略,依靠其强大的明星阵容,吸引了大量的关心时事的用户群。

四大门户中,由于网易起步较晚,技术上又无更多的优势,在微博圈地大战中明显处于劣势。

大公司和快公司们都想通过网络人气的聚集找到一个廉价而强大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营销。继新浪之后,网易,腾讯也相继推出微博,也从中获取了一定的潜在广告收入。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微博圈地战背后,各个微博运营商也隐藏着种种危机。模式单一、用户粘合度不高、盈利模式不确定等是微博登陆中国后一直无法解决且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微博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也尚未找到确定的盈利模式。

在中国的大商业环境和互联网环境下,国外成功的微博运作模式并不一定适于用中国微博运营商。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美国的Twritter推出的Promoted Tweets精准营销模式为中国微博运营商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微博与广告商的合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然而,受制于中国当前的互联网和商业环境,刚刚登陆中国的微博并不能立马为运营商带来实质的经济上的利益,《互联网周刊》总编辑胡延平指出,中国微博营销的土壤并未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相关的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各大门户过度疲于火拼不能共生存共发展,微博在中国势必会迎来衰落的一天。

中国的微博盈利之路,任重而道远。

五种盈利模式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看。“现在如果认为微博客很难获得盈利(或者说是可观的收入),是因为我们的思考陷入思维定势,认为Twitter现在的盈利是怎样的,中国的微博客也是如此。微博客网站要实现盈利,就要有勇气打破‘C2C’,不能把全盘做法都复制到中国,一定要有中国模式。”站长网上,有互联网“高人”指点迷津。

这种观点认为,微博的盈利模式是“走微世纪和微商业之路”。因为,如果微博客是在一个微商业的环境,一个大型微博客网站要实现商业收入是很容易的事情。

例如,按新浪微博来探索商业模式,运用微世纪的微社会和微商业的理念来创意一个微博游戏,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游戏,也不是一种单一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形态和商业形态的结合,它能让一个微博客网站通过这个游戏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浪微博最突出的资源和优势就是名人和娱乐圈明星。这种资源一盘活,创收就很容易了。而做在线游戏,通过虚拟交易获得盈利。这种商业模式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创意。有人甚至宣称:如果能实现“围脖约会+品牌部落+用户收费”的商业模式,那么新浪微博要赚一百亿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2010年5月19日,新浪了该公司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新浪第一季度净营收为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净利润为2440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70万美元。

给网民带来盛宴的同时,微博真的能给运营商谋利?新浪CEO曹国伟表示,微博潜在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且不排除模仿新浪博客与博主分享广告收入的模式。目前,有35%的微博流量来自手机。

新浪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营收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2%,环比减少13.4%;净利润为2440万美元,同比增长149.8%,环比减少93.46%。环比减少是由于新浪在新浪乐居分拆上市中获得一次性的账面利润,2009年第四季度净利润达3.721亿美元。

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曹国伟回答了有关微博客发展的问题。他说,微博潜在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广告,且不排除模仿新浪博客与博主分享广告收入的模式。

综合看来,业内专家分析,未来微博的盈利模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可能:

* 广告收入。通过建立大平台,依靠较多的用户量带来较多的点击率,可以吸引品牌广告的投放。

* 和其它网站进行收入分成。微博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建立类似于搜索等方面的工具,把大量的用户群转移到其它网站上,进而和其它网站进行广告分成。

* 和通讯运营商进行流量和短信分成。微博开通的多种API,大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微博。

* 对企业用户进行收费。微博网站可以针对企业用户推出收费账户服务,企业用户可借此获得流量分析工具等服务,从而发展更多潜在客户。

* 增值业务。像国内QQ一样,对用户推出一系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付费服务,不断完善微博功能。

不过,该专家也坦承,上述模式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存在着一些困境。比如通过广告获得盈利,微博毕竟是社交网站,有低广告响应率的特点,因此广告客户也会慎重考虑在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上打广告。

他进一步举例说,微博运营商和通讯运营商进行短信和流量分成获得盈利,同样会遭遇困境。首先手机微博的用户比重低,其次移动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即时微博,再则使用短信和彩信进行微博更新,产生通讯资费。但是通过电脑终端则不需要这些费用,所以国内绝大多数用户用电脑上微博。

此外,微博的盈利模式还存在其它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只要这一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微博才有可能摆脱当年博客遭遇的商业模式困境,实现盈利。可是,万一它仍旧如同博客的命运一样呢?

单一产品型快公司的魔咒

就在近年来,互联网“快公司”的创新与失败普遍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常态现象,而且往往和互联网“大公司”的命运形成强烈对比。

以微博为例。在微博出现之前,模仿国外Twritter,曾诞生过一批如饭否网、叽歪网的迷你博客网站,闪光一时又转瞬黯淡,但当新浪、腾讯等接入这一市场,瞬间形成强大的生命力,重新在全国引发了微博热潮。

无独有偶,在2005和2006年的web2.省略)、中国博客网(bolgcn.省略)等,当时,“博客教父”、博客中国总裁的方兴东喊出了迅速上市并赶超新浪的豪言壮语,然而博客的盈利问题最终证明web2.省略。最鼎盛时期,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在同学网编织同学关系网,几乎所有的办公室白领都在开心网“偷菜”。随后,这迅速吸引了腾讯、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的进入,腾讯“开心农场”、搜狐“白社会”等相继推出,抢占了一批市场。

不过,随着新鲜感的远去,开心网渐渐没有了当年的火爆人气;曾经积累出强大人气的51.省略母公司Pyra实验室。Pyra成立仅3年半,博客注册用户已达数百万。尽管Blogger.省略、17173.省略等实现自由通行。

腾讯的步伐也很具有代表性,从腾讯最初的QQ业务开始,最近几年逐渐推出了QQ游戏、QQ.省略在搜索领域的专业扩张取得巨大胜利之后,百度开始向搜索之外的领域伸出了触角,近年力推的有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新闻、百度财经、百度娱乐,与此同时,百度IM业务、C2C业务也备受关注。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尽管马云掌控的“阿里巴巴系”和互联网门户的业务模式有很大不同,但是其陆续推出的淘宝、旺旺、支付宝、雅虎中国、阿里妈妈等,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打造出了一个独立于其他网站的网上王国。

显然,这些巨头要建立的,是一个能有效与其他门户网站展开互联网用户争夺的壁垒。进一步说,这个壁垒更像个“围墙”,它由逐渐增多和完善的产品线,不断将互联网用户圈进,从而形成一个网上虚拟王国。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互联网门户的演化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新闻门户”以海量信息、即时新闻和分类信息等特色,满足了初期网络浏览者对于新闻内容的要求,此阶段诞生了以新浪、搜狐、网易三足鼎立的传统三大门户。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指数膨胀的阶段,网络门户大多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游戏、邮箱、即时通讯、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搜索、相册等网络服务。通过ID打造一张网络通行证,对分散的业务单元进行整合,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

通行证打通了几大网络门户内部日益庞杂的产品线,任何一个网民,在其中任意一家网站,基本就能获得全套的网络生活体验,此时,网民建造个人门户的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对网络门户的某一项功能的欣赏(如博客),最终可能带动他同时使用该门户的邮箱、相册、播客、交友等其他服务。

也正是因为如此,门户巨头们看到了用户粘性的重要性,也因此发现在自己庞杂的产品线上,可能还缺少某一项重要的服务。于是不难理解,巨头们总是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链,真正将网络帝国的围墙合拢。

今年7月16日,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发了一条微博,梳理了一下整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关系与彼此地位。

张朝阳说:“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10年积累之大成。论坛是集体的,去中心的;邮件是个人的,但却是点对点的,延时的;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兼顾集体的,但却是非即时的;短信是近乎即时的,但只是点对点的。PC互联网产品的左冲右突,演化和普及,手机作为信息工具的流行,10年的功底造就了这样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兼顾群体关系的随时随地近乎即时的互联网互动产品。这是技术进步和用户行为演化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不容易啊,请大家珍惜。”

如此看来,微博如同那注入海洋的一滴水,看似不多,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抛开张朝阳赋予微博的巨大光环去看,微博可能并不是互联网最具划时代的产品,但和聊天工具、邮件、输入法一样,它也是具备典型意义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