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阅读交流会挤进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阅读交流会挤进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语文老师现已达成共识: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指导好学生大量的阅读,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指导好课内阅读,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开展,使课内阅读得到继续和补充。然而,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如何指导好课外阅读并持续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成为许多老师困惑的问题,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我在教学中鼓励孩子课外进行大量阅读,大胆尝试,把阅读信息挤进课堂交流,大大提高了孩子的知识面,拓宽孩子的思维,净化孩子的灵魂,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几年来我指导孩子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深刻的体会。

一、分析现状,发现资源。

多年的教学生活中,常与同行们交流上课时孩子们的表现情况。别看那些小调皮们下课时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可上起课来,经常很多孩子守口如瓶,金口难开。尤其是到了高年级的作文课,经常看到多数孩子作冥思苦想状,却迟迟不敢举手发言;两节课过去了,孩子们也都完成了“任务”,但很多孩子写出的文章,存在着多种毛病:内容空洞、词汇枯燥、语序不清等等。通过与众多教师交谈,知道了许多班级存在相同特点:老师要跟得紧,家长要盯得牢,许多孩子才做做样子,读读书,不能自觉地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孩子有效地迁移课内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加强语言的吸收、积累,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谈灵活运用积累的词汇、句子,写出文通字顺、内容具体、语句优美的文章了。每场考试下来,语文基础知识平均分数常常高于作文。由此我发现了孩子们对有压力的作业,还是比较勤于背诵识记的,我何不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挖掘那潜在的无限资源呢?我要改变现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孩子沐浴在书香中,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在小学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作为知识的开拓者,孩子的领路人,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时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跨出最有意义、最坚实的一步。

二、家校联手,激发兴趣。

《语文标准》为我们提出的阅读目标,第一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情感态度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不管怎样,要让孩子先知道书的魅力,犹太人的做法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书是甜的”,从小喜欢上书。我从孩子喜欢看的电视剧《西游记》,动画片《海底总动员》说起,孩子脸上喜悦的表情抑制不住。让他们与同学交流观看时快乐的感受,评价剧中的角色,喜、怒、爱、憎又写在孩子那充满爱心的脸上。我最后告诉孩子:“书中描绘的更加精彩。”孩子“啊——”的一声,期待中充满神秘感。“看什么书”和“怎样看?”又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孩子的阅读将会失去目的性,要欣赏什么,积累什么,采取“精读、泛读、赏读、浏览、摘抄、背诵……”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书报。我结合学校的安排向孩子推荐了100种读书书目,如童话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集》……科普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昆虫记》、《科学发现》……同时把这100种书目和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致家长一封信》发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书的世界,让家中也充满书香。发动家长做好孩子秋季订阅书报杂志的工作,并定期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逛书店,挑选阅读书本。刚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的一两个月,我每天中午2:00准时进入教室与孩子一起阅读。每生准备一本《采蜜本》,除了摘抄名言、成语、好段佳句外,我还在《采蜜本》里设了个“心灵驿站”,谈谈对著作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的深刻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对于这种题目,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如:对《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惩恶扬善、活泼好动、聪明智慧,也有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何能上天入地的孙猴子能大闹天宫,但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时还要借助天上神仙的力量,是不是前后矛盾?”这个问题在班级掀起了一阵小风波。

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

《语文标准》要求我们要“加强朗读教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谈文艺创作时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我除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爱书的好处,大肆鼓励他们少花零用钱,攒起来送给自己一本新书,为班级图书角捐书……等等,支持他们读下去的一股巨大的力量——我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内阅读教学的课堂,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中午上课前20分钟的课外阅读,教室里一片悄然,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作为我们的阅读交流会时间,雷打不动。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经常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正因为这个原因,许多老师没能坚持落实下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成功和兴趣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推动儿童智力道德情感的发展。《课标》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举办交流会意义重大,除了落实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数量、质量如何重要的一条,短短5分钟,可以给每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与体验,在老师的一声声表扬中不断感受到快乐,看到成长。尤其是几个在其他课堂得不到肯定的后进生,他们也会重新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这是他们天天把书看下去的理由和动力。当然,这5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交流的内容、层次,要求应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孩子表现出来的语感、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的发展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一)成语、名言交流:在阅读、摘抄的基础上,争取每星期内,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交流,用一个成语说一个句子;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经历把名言背诵出来。

(二)好句、佳段:这一阶段的交流内容结合每组课文的“主题”进行。要求能把优美的一句话或文质兼美的一段话动情地朗诵出来,选好评分委员,做好评分记录,并纳入期末成绩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这一环节的交流中,散文集成了许多同学青睐的书本,朱自清、余秋雨、徐志摩……孩子们都不在话下,甚至还有同学拿来鲁迅的作品也读得一本正经。既丰富了课内知识,又提高了语言的敏感性。

(三)作品评价:《语文标准》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提出了综合性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化理解作品描述的角色、故事梗概、充满哲理的语言等提出自己的看法,综合体现孩子的道德修养、语文素养。如:一位孩子说:“我最喜欢这本书。它由名人所经历的事情领悟出做人的道理,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有的人不喜欢这样的书,比较乏味,但文中增加了幽默笑话,沉思过后有娱乐,松紧结合,张弛有致。我认为这本书是为这个年龄容易犯错的我们量身定做的。”有的下决心要向汤姆交朋友,学习他智慧、勇敢、正义的精神。可是他也有一些缺点老改不了,比如不听大人的话,整天像疯狗一样到处乱跑,不想念书……我们可不能像他一样。有的还对《恐龙未解之谜》侃侃而谈,有的为《爱的教育》中的主角而泪流满面……

另外,增大学生背诵唐诗的数量和少量宋词并纳入学生成绩中。让学生在悠扬的诗歌韵律中边欣赏边咀嚼边品味。在每学期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赛诗会,评出相应的奖次,以此激励促进家长与孩子对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阅报、看新闻等也应让每个孩子懂得它的重要性,进而成为每天“必看”的功课,使自己成为“不出门”的“秀才”,也能知天下事。孩子在书的指引下,慢慢成长了。他们捧着书睡觉,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把伟人当成偶像,把理想看作目标,把困难当作绊脚石,知道了“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懂得了“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别人,莫记心头”……孩子懂得了这些,足以让他们受用终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以上是我对课外阅读的一些小探讨。人贵有恒,滴水也能穿石。阅读习惯好了,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作文课上咬破笔杆倒不出墨水的现象渐渐消失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对新时代孩子的挑战,亦是对他们、对老师最大的馈赠。“俄顷、偶然得之”的灵感是与辛勤的汗水离不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灵感是劳作、思索和追求的回赠、奖赏。几次考试下来,本班同学在卷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带来的生搬硬套或简单的模仿,主观题上有创意的回答、独到的见解,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得到同事的称赞。作文成绩也跃居榜首。同事纷纷问我怎样把作文指导好,我淡淡一笑:“还不是跟大家一样,只是比你们舍得,舍得挤出宝贵的5分钟,让孩子爱读、多读,有舍有得,厚积薄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