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蜕散文艺术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蜕散文艺术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晚唐重要的作家,刘蜕与孙樵并称,其文虽以险奥称,但大部分散文都语言朴实、简洁干练,在晚唐文坛可以说是自成一家。

关键词:散文 奏疏 书信 寓言 刘蜕 晚唐

刘蜕是晚唐重要的作家,文学史上将他与孙樵并称。《四库提要》云:“其《文冢铭》最为世所传。他文皆原本扬雄,亦多奇奥。险於孙樵,而易於樊宗师。”[1]刘衍也说刘蜕散文成就虽不及孙樵,为古文而趋奇奥,却也自成一家。[2]

刘蜕一生创作颇丰,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目前有书十二篇,疏、策、序和铭文各一篇,论两篇,《朱氏梦龙篇》、《禹书》上下篇、《山书一十八篇》(实十六篇)、《较农》、《疏亡》、《古渔夫》四篇、《吊屈原辞》三章,共计四十五篇,所有作品都收在《文泉子集》中。体裁也大致有铭文、书信、奏疏、赋体和寓言性小短文等,不同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书信和奏疏长于论理,赋体善于抒情,寓言精于寓理。

在现存的刘蜕散文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书信体散文。这种文体发挥自由的空间大,叙事、抒情、议论,随事随心而发,体式自由。在书中刘蜕用到的是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往往阐述很多道理,这些作品或忧虑国家前途,或告诫好友,或批评时政,或表达心中的愤懑。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因为大多抒发渴望得到引荐之情,所以大都感情真挚,用词委婉,行文曲折。

如《投知己书》中通过运用反复的手法,一连四次呼叫“复何事哉”,既激励朋友履行职责,又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朋友引荐自己的愿望。文章先用“复何事哉”引出“弓矢乎制敌之事,今为导卫羽仪;金革乎勇众之器,今为节奏和声。射宫蓬蒿,幽燕少年,耻蹈其下”,说明这是个太平年代,在这个太平年代里正是文人发挥才能的时候,朋友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可谓正当其时。接着再用“复何事哉”引出“苟有其时,而无其人,虽有举能之心,斯为阁下惜。有其人,有其时,而阁下苟留属念,斯为来世吊”,是说如果在其位又当其时的情况下还心存杂念不赶紧引荐先进,实在是一大憾事,我不能不为后来人感到遗憾了。接着笔锋一转,说道:“蜕生二十馀年,已过当时之盛,栖迟困辱者,未遇当时之人。书成而尝乐乎其时,出车满於道路。而才高於蜕,忌蜕侵己;才下於蜕,畏蜕擅名。”行文至此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刘蜕前面之所以如此盛赞友人,是因为自己渴望朋友做官后能够举荐自己,可谓曲尽其意,委婉含蓄,但也陈述实情,以情动人,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文末再次“复何事哉”的呼告可谓曲终而至,词尽而意达。总起来看,此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一波三折。

这一类求仕的书信,感彩极为浓郁,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如在《上礼部裴侍郎书》中阐述自己为什么刻苦读书的原因时,刘蜕如此陈述:“今者欲三十岁矣,所望不过抱关输力,求粟养亲而已。何者?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於道路。是一岁之中,独留一月在长安。王侯听尊,媒妁声深。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求抱关养亲,亦不可期也。”把读书求仕的原因归结为求得俸禄以奉养双亲,听来不能不让人顿生孝心可嘉之感,而接下来说自己的处境之惨和求仕之不便,更让人生出恻隐之心,不举荐也都难为情了。

与书信体散文相比,同样应该擅于论理的奏疏表意就显得率直犀利,往往是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实质。目前见到刘蜕写的奏疏只有三篇,一篇是《论令狐不宜为左拾遗疏》[3],专门收录在《全唐文》中,另外两篇是《论游宴无节疏》[4]和《论以阁门使吴德应为馆驿使疏》[5],散见于《资治通鉴》中。其中《论令狐不宜为左拾遗疏》一文一上来就指斥令狐持家无方,。文中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筹谋日夜,聚蚊如雷。变化施张,赤地成海”,形象地比喻令狐包藏祸心、倒行逆施,又如“况物如脂腻,近则污人。官若薰莸,固难同器”,用香草和臭草来说明自己绝不和这样的人同朝为官,既形象又准确,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令狐的鄙视和对朝廷任命的不满。另外,在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典故,如“职贵存羊”,存羊一词就来自于《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大意是说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了古礼所需要的祭羊。后来就用来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令狐陷父亲于不义,这种连基本的孝道都没有的人怎能做朝廷命官呢?这个典故运用恰当,既让文章显得典雅,又是令狐不能担任谏官的有力证据。

除书信和奏疏之外,刘蜕文以《山书十八篇》、《古渔父四篇》为代表,里面的文章大都篇幅较短但却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山书十八篇》前序曰:“予於山上著书一十八篇。大不复物意,茫洋乎无穷。自号为《山书》。”[6]就是告诉别人这些短文是有无穷的言外之意的,这些文章大多是寓言性的小故事。如《山书》之“天地之气复,则结者而为山也,融者而为川也。结於其所者,安静而不动。融於其时者,疏决以忘其及(其及一作反)。故山之性为近正,川之性为革为(革为一作融)。是以处其结者有(一作为)君子,处其融者为利人”[7]中,他还区分了“君子”和“利人”,认为君子如山,品质为“近正”,是稳正不动的,而“利人”就是善于融化变通的人,是随时变化的。

《古渔父四篇》后序云:“会昌甲子岁,予于西塞岩下见版,洗而得渔父书七篇,尚多古文。然其三篇甚怪妄,浅近类词赋,今皆舍之。其四篇予特为之笺正其文字。然前二篇文有高致,后二篇则托寓鄙狎。以其颇有讥劝,余亦存之。然不知其年代,故谓之古渔父。”[8]从这个序言来看,刘蜕选《古渔父四篇》的标准有二:一为高致,二为讥劝。

《古渔父》其一:“叟行山逐禽而逢虞人,虞人反以罟而猎叟,叟欺虞人以事鬼神而得逸。他日,叟之子壮,围山而仇猎吾父者,曰:‘今日凡在山泽,杀无赦。’虞人亡于大泽,虞之父教之以渔。渔利厚于罟,末之年富於泽上。反闻叟将杀其子于帝侧,帝教之以渔天下,天下之利厚于陶稼,末之年富于九州。渔者常以此自笑,而闻于士师。士师以法执之,渔者对曰:‘始臣学渔,不学笑天下,而天下又臣笑。’舜闻之亦曰:‘始朕学事叟,不学受天下禅,而天下禅朕。’”[9]大人物能从一般渔者对话中得出得天下的道理,可谓是寓意深远。《古渔父》其二[10]则用常见的钓鱼中出现的问题,来比喻商朝对士人过于刻薄是导致商王众叛亲离的原因,不能不说意存高致。

《古渔父》其三:“暮有二舟还,而争一舟于中流。空舟中者恃其无伤舟中也,则盛斗以薄两舟,果与俱覆。明日讼于王。王以其罪均也,平于二渔。既而空舟者归告其子曰:‘吾胜矣,覆彼所载。’载鱼者归亦告其邻曰:‘吾胜矣。’其邻笑曰:‘罪均而子独覆所载,孰谓胜乎?’”[11]两舟俱覆,本没有胜者,又何来赢者?非得争出个输赢岂不是让人发笑?《古渔父》其四:“有置鱼于苇间,仰见鸣鸢集其上,乃冠木于器旁以惧之。明日泽西渔者乃刻材泽畔,前日置鱼者目而去,而三年不敢渔。其妻笑曰:‘始伪以绐一器之鱼,学伪得盗一泽之利。’”[12]本来想把帽子挂在养鱼的器具上以吓唬海鸟阻止其食鱼,没成想这种欺诈手段却被人学来对付自己,自己三年不敢打渔,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这两则寓言故事虽然浅陋但却发人深省,让人深思,可谓讥劝味道十足。

总之,刘蜕的《山书十八篇》和《古渔父四篇》篇幅虽小但精悍,话语不多却论述精辟,刘熙载在《艺概》中就称赞道:“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书》十八篇,《古渔父》四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13]

总之,尽管刘蜕文以险奥称,但因其“毅然以复古自任,亦可谓特立者矣”,所以大部分散文都语言朴实、简洁干练,在文风日糜的晚唐文坛,确如一阵春风袭来,让人不禁心旷神怡。

注释: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9页。

[2]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3][6][7][8][9][10][11][12]董浩:《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252页,第8261页,第8267页,第8265页,第8264页。

[4][5]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03页,第8106页。

[13]刘熙载:《刘熙载文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董浩.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刘熙载.刘熙载文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聂石樵.唐代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陈为兵 湖北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430074)